党政综合一班纪检委员、巴中市政府副市长涂虹(左二)在越西县普雄乡蹲点期间,走访贫困村呷拖村。
一定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调研期间,学员们亲眼看见贫困山区的痛楚与无奈。
50多岁的瑞林村村民肖天秀老两口,为了给患尿毒症的儿子治病,已经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
26岁的林沟村媳妇莫洛五机木除了要照顾患癫痫的丈夫和瘫痪的婆婆外,还要干农活,抚养三个孩子。
治“穷病”,需要先断“穷根”。学员们试图通过大量走访,先剖析贫困“病根”,再来想法子。
在大瑞乡蹲点的几天,郑备走完了全乡13个村中的9个,访问了40多户贫困户,召集了1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开了座谈会;贾瑞云也走完了五里箐乡全部9个村,走访贫困户40户,访谈80多人,做到了贫困村和重点贫困户全覆盖。
得知越西县最偏远贫穷的乡镇还没有安排学员入驻,党政综合一班越西小组的11位学员一致要求:到最困难的地方去集体调研一次。“不去到群众最痛的地方,我们就白来了。”
7月10日清晨7点过,11位学员集体乘车前往全县海拔最高处——申果庄地区。车队到达申果庄地区的瓦里觉乡依达村时,已是上午11点。再开进位于越西县最东边、已经与美姑县接壤的拉吉乡时,已过12点。学员们不仅要克服泥泞山路上的颠簸,还顶着烈日爬山坡、下田坎,步行到贫困户家中探访。
最终,车队停在了拉吉乡境内一处深山坳里:前方已没路。一行人又步行1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拉吉村。在这里,来不及休息,学员们又立即深入贫困户家中调研。“我们去一趟这么不容易,而要让这些村民走出大山,走上富裕道路,更是难上加难。”
精准扶贫,让教育扶贫先行。在小组学员的集体推动下,7月11日,越西县政府就和内江师范学院率先达成扶贫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步行前往拉吉乡的路上,党政综合一班越西组的学员高宁(左一)和贾瑞云交流蹲点体会。
B
精准扶贫要找准原因
片区:秦巴山区点位:南江县长赤镇青杠村
绝知贫困要躬行
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11岁的小徐娟坐在门槛上,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背诵着古诗。稚嫩的童声扎进心里,梁武湖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踱到角落里,偷偷抹起眼泪。
入驻秦巴山区的经济金融班体验式教学阶段学习委员、省发改委办公室主任梁武湖大学毕业后就长期在机关工作。这次蹲点调研,他住进了南江县长赤镇青杠村。这个村618户中,贫困户就占到了190户,精准扶贫户也多达120户。
7月9日晚近10点,记者在青杠村村主任冯文祥的家里见到梁武湖。昏暗的灯光下,蚊虫乱扑,他正在整理当天的民情日记。“秦云岭,智力有些问题,3个孩子,小儿子白血病;何映斗,66岁,儿子在外打工,自己种地照顾生病母亲……”当天,梁武湖走访了4户精准扶贫户,召开了1个坝坝会。“以前总说我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这次有了直观了解。”梁武湖告诉记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贫困要躬行。
为了铺开调查面,7月10日一大早,梁武湖又出发前往毗邻的笔架村。338户村民中,精准扶贫户将近20%。
小徐娟的家就在这里。大病未愈的母亲,双目失明的二哥,这个家庭3个人1年的生活费不超过1000元,基本全靠政府低保。梁武湖在记录本上写下了“政府政策兜底”六个字。“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前提。”梁武湖解释说。
梁武湖在青杠村调研的同时,经济金融班的其他学员也正顶着烈日,在秦巴山区走村进户,揭锅盖、敲粮仓、看圈舍、拉家常……“最初以为省上的干部来了也就是走一走、看一看,没想到他们会扎得这么深。”采访中,很多乡镇干部都为学员的严谨和亲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