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文稿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2015-09-30 11:08:29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覃贻花

问:近年来,我国启动实施了“三大战略”。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目前,相关规划已在陆续出台,政策也在逐步落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文相通,正在带动国内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动一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示范项目,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有序进行。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撑作用凸显,上中下游要素流动性增强、产业分工协作更为紧密。

问: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否意味着生态文明理念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得到树立?

答:资源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了改革和政策组合拳。这些举措彰显着这样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的绿色变革。

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这几年来,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答: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十二五”以来,我国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开放、城乡、民生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十二五”以来,一方面,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问:“十二五”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

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助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努力保持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201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升,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比下降到4.8%。贸易主体格局更趋合理,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比下降到46.5%,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提高到36.4%。

二是对外资的吸引力持续保持。坚持“三个不会变”: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首次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前8个月,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0.7%,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三是对外投资全球配置。我国资产全球配置速度加快,国内资源短缺得到有效弥补,境外盈利能力得到增强。2011—201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466亿美元。李克强总理曾说,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形成优进优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几年来,通过投资建厂、建设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区等多种方式,积极与相关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合作国数量达到17个,形成了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产业链。

共2条首页上一页12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