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峨边县城。
建起新寨后,当地群众跳起欢乐的舞蹈。
10月15日一早,在海拔1400米的峨边彝族自治县万坪乡约嘎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阿洪坐着老乡的摩托一路向山下“狂奔”,在县城接上从市里来的业主和农技专家后,一行人又立马赶回了村里,为村里计划发展的名贵中药材种植“把脉”、“问路”。
“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一天都等不起。”这是李阿洪任“第一书记”两个多月来说得最多的话,也是这名从深山里走出的彝族干部体会最深的。
自2010年以来,峨边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实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10个专题,建成彝家新寨60个,全县3.4万困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面对扶贫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峨边决策层头脑清醒,“现在全县仍有30456人尚未脱贫,所以扶贫攻坚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松。”在县委书记钟小川看来,峨边必须紧扣“精准”二字,全力以赴,在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不遗余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富足文明、人民幸福的新峨边。
□王永春 文\图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 摸清“家底”动态管理
“要让有限的扶贫资源惠及真正的贫困户,精准识别就至关重要。”县委副书记、县长栗那针尔介绍说,从去年6月起,峨边开展“摸家底”活动,包括所有县领导在内的1500余名干部,组成19工作组,分赴全县19个乡镇129个行政村,对贫困户的收入状况、致贫原因、脱贫潜力等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五看有没有‘病老娘’”,对于所有参加此次摸排的干部来说,这句话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摸排的同时,峨边坚持按照“户建卡、村建册、乡建簿、县建档”的标准,建立健全贫困信息库。此次“摸家底”,峨边共识别出贫困村106个、贫困户9396户,共计30456人,并全部建档立卡。
“对于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我们都会高度关注并实施动态管理。”栗那针尔说,根据工作安排,峨边要求在每年3月底前,完成对上一年贫困人口数据的动态调整,脱贫则出、贫困则进、进退有据。
在识别出9千多户贫困户后,峨边跟进“驻村+联户”活动,于今年4月启动了“千名干部联万家”活动,全县除教师、医护人员外,几乎全员出动,组建106个由“第一书记”、1579名部门干部和乡镇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组,结对帮扶全县贫困户,构建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单位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三个全覆盖”工作格局。目前全县正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帮扶,各驻村县级干部带头每月不少于2次深入村民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助贫困户尽快脱贫
10月16日,黑竹沟镇底底古村村民司杜陈古坐在自家的小院坝里,彼时阳光正好,司杜陈古脸上也看到了难得的笑容。
因为两年前患上严重骨质增生,司杜陈古失去了劳动力,家里不仅断了主要经济来源,而且为治病还花掉了4万多元积蓄,如今这个家庭的日子仅靠务农和刚刚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的儿子勉强支撑。
“‘精准’的更高要求,是要求我们在精确识别后,更要准确分析,因人因户制定帮扶政策。”钟小川说,经过分类统计和分析,在当前峨边的3万多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就占到4分之一,所以医疗和教育就成了峨边扶贫必须要迈过的“两道坎”,“让‘读书郎’专心投入学习,让‘病老娘’病有所医,为所有贫困户兜起生活的底。”
“去年治病花了12000块,除去医保报销的75%,自己就掏了2700多块。”虽说报销了8000多元,但这自费的近3000元对于司杜陈古一家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按照峨边原有政策,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首次医保报销后,如果自费部分超过5000元,还可以进行“二次报销”,报销比例在10%至15%,费用由县本级财政承担。今年7月,这一政策再次加码。按照最新的政策,自费部分超过5000元才能“二次报销”的门槛被打破,对于建卡户,但凡自费部分,都按照不低于70%(一般来说75%)的比例报销,为此,在原本200万元医疗救助金的基础上,峨边县本级财政又拿出了100万元。按照新政策,司杜陈古自己承担的部分将从2700多元变为不到700元,“感谢政府的帮助,以后再也不会为看病发愁了。”司杜陈古动情地说。
与此同时,为破解基层医疗人才缺乏的难题,峨边采取“县招乡用”、“村医乡聘”、“村医乡派”等方式,今年以来,先后选送83名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到乐山职院民族医士班学习,毕业后到指定的村卫生室工作,力争到2018年实现所有行政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在教育扶贫方面,峨边坚持大力发展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稳步推进十五年免费教育,在义务教育“三免一补”、“9+3”免费职业教育基础上,尤其注重对建卡贫困户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特别安排200万元扶贫资金,由县教育体育局实施对建档贫困户大学新生进行帮扶,对大学本科的学生每年补助5000元,专科学生每年补助3000元,帮助解决因学致贫的问题,直到学生完成学业或该家庭脱贫为止。
精准选择“长短结合”为贫困户的未来种下希望
“念到名字先到这领猪,领了猪再到那边去领鸡。领了鸡、猪别忘记还要领饮料和药品哦,大家领回去要好好喂哈……”这是上月发生在沙坪镇郭凡村的一幕。当天,县里为贫困户赠送的仔猪和雏鸡发到了村民的手里,也拉开了峨边2015年精准扶贫政府物化补贴发放的序幕。
据统计,今年峨边共向全县19个乡镇纳入精准扶贫养殖项目产业发展的贫困户2426户8399人,发放鸡苗92389羽、仔猪3649头。“如果说发放鸡苗、仔猪是‘图’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是‘吹糠见米’,那么根据群众意愿、科学验证、因地制宜地发展核桃、桢楠种植等项目,就是培育增收的长效项目,就是帮助贫困户‘放长线钓大鱼’。一长一短,都不能少。”栗那针尔打趣地说道,为加快脱贫步伐,峨边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坚持把核桃、马铃薯、高山蔬菜、黑山猪、大恒鸡等品种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群众参与高、区域带动强、后续潜力足的产业,助农增收的效果才能显现。
为此,从2015年起,峨边县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精准扶贫工作,其中1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核桃、桢楠、猪、鸡等种养业。
10月16日,在沙坪镇河沟村3组的山坡上,随处可见正在栽种核桃苗的村民们的身影。“实际上,峨边之所以选择鼓励大家发展核桃和桢楠种植,也是经过科学验证后的精准选择。”据了解,以核桃种植为例,早从2011年以来,峨边便与省林科院展开了合作,在引进优质核桃进行试种后,再通过对沙坪镇、勒乌乡等乡镇的5000亩实生核桃树进行品种改良,已初步收到效果。为扩大种植面积,今年,该县新建核桃扶贫产业基地10417亩,惠及准扶贫村2425户8399人。与此同时,栽植珍稀树种桢楠20万株,每棵树每年的产值可以达到100元,以30至40年为一个周期,每棵树的收益都将接近3000至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