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科学建构中国特色强国理论

2015-10-20 15:55:59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覃贻花


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建构强国理论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内涵的深刻认识、规律的深度把握。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应紧紧围绕这一总布局,在不断推进“五大建设”的基础上,科学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论。

围绕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性研判。这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新视角。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虽然面临转型的阵痛,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现实课题,如:怎样运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怎样主动作为、大胆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怎样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其“国之重器”作用;怎样创造条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等等。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律,使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探索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其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地位,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新型国有企业理论;探索如何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消除隐性壁垒,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等等。

围绕扩大人民有序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保证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人民民主广泛性与真实性的根本途径。我国民主形式多样,既有通过选举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开展治国理政活动的选举民主;又有通过广泛讨论和共同商量,找寻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协商民主。选举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采用的主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我国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独有和独到的民主形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发展选举民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搜集民情、集中民智、凝聚民力的强大功能,引导人民通过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为国家大政方针制定、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实践建言献策,广泛、深度、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论。古今中外,大国兴衰的历史充分证明:国家的繁荣和强盛,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国家的衰落和消亡,首先表现为文化的衰微。我国要在21世纪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实现物质富裕、科技先进、国防强大,而且要实现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能够取得两大理论成果并指导中华民族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进步,引导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振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融入中国社会,使之与中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规律,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论,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围绕协同共治,建构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法治,即坚持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统筹推进,促进全体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社会生活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协同共治。应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协同共治更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因此,建构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应进一步探索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探索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及其有效实现形式。

围绕“五化协同”,建构生态文明理论。作为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第五化”,绿色化被我们党作为政治任务提出来,有鲜明的时代背景、紧迫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一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堪重负。倡导绿色化,目的在于用科学的生态理念和发展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难题,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生态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说,21世纪是绿色世纪、生态世纪,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构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应以绿色化为核心理念,既加强方向引领,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又加强理论研究,建构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相关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围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构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应坚持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的科学规律。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构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科学理论,不断提高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本领,不断增强我们党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共2条首页上一页12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