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中国要革命和变革,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它又不能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关注文化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任务》一文中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这个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共产党,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它们均植根于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的13亿多人口的中国,必须重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结构、民族性格、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要在思想和情感上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以农民为主的中国人民所接受,就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能够接纳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单凭马克思主义作思想理论指导,而不充分发掘、吸取与运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来进行社会治理、人文素质培养、道德教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说,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的武装夺取政权时期还不太急迫,那么革命胜利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期道德、信念、理想、价值中出现某种程度的紊乱,就成为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攻守易势”和“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是中国历史的两条重要经验。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攻势,主要任务是推翻旧中国和改变旧秩序,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就不仅要破,还必须立。现在我们是当政者,处在时刻“被攻”的地位。国家治理如何,社会秩序如何,人民生活如何,环境状况如何,全国人民都望着中国共产党,都要由当政者来负责。从这个角度说,取得全国政权就是“攻守易势”的开始。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不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却是取得政权后当政者的修养和为政之道。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智慧。要研究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中注重社会和谐和民本的治国理政智慧,研究如何立德兴国、教民化民。正是从这个认识基点出发,我们党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治国理政智慧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马上”夺权到“马下”治国的精彩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发展和前进的。
(摘自2015年7月3日《光明日报》,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