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面向社会征集了相关理论阐释文章。征文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投稿,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等,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谈认识、悟思路、谋举措。现将征集的部分作品陆续摘编,供参考。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三个着力维度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其主要目标取向是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立场出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必须着力突出批判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维度,切实批判国际传播中的霸权话语现象,在创新中构建中国话语的引领地位,在包容中形成新的话语共权时代,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着力突出国际传播的批判性维度
马克思曾经指出,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全面彻底批判扬弃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冷战思维等主导下的旧的国际格局和话语体系。
批判现存世界的两面性。剖析当今世界有增无减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其根源在于欧美资本主义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一方面,要坚持历史批判、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从“四大赤字”引发的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追根溯源,揭批资本逻辑主导的旧世界的腐朽性、虚伪性和非正义性;另一方面,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引导国际社会认清“国强必霸”并非绕不开的历史定律、“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终将玩不转,确证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科学性、正义性和必然性。
批判霸权话语的欺骗性。发达国家既是世界话语的主产地,又是传播渠道的主控者,内容与手段双重操控下所形成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媒介世界的现实图景(《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孟威,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第16 版)。为此,一方面,要系统推进国际传播平台和渠道建设,加强对霸权话语传播的批判,及时揭批霸权话语各种“双标”行径;另一方面,要深化对霸权话语的理论逻辑批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霸权话语的私有利益取向,廓清各种“陷阱”话语的逻辑“陷阱”,澄清霸权话语对中国的各种污名化、阴谋化和妖魔化。
批判传统话语的局限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生机勃勃、开放包容的体系。不同地理区域、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体量、发展阶段的国家,只要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就可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加强合作、谋求共赢。对照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既要坚守民族立场及国家利益,又要坚守人类立场及共同利益,防止种族主义、民粹主义倾向;既要坚持革命立场及意识形态斗争,又要坚持人民立场及文明交流互鉴,切实在批判中超越霸权话语的“修昔底德陷阱”,突破传统意识形态话语的简单对抗局限。
二、着力突出国际传播的创新性维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各国人民走向携手同心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原创性贡献。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系统性创新是必然要求。
回应时代之问、创新话语视野是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必然需要同时讲好“世界故事”,讲好“世界故事”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辩证把握“国之大者”与“世界大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讲好“中国故事”向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拓展提升,阐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引导国际社会认清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利性。
立足中国奇迹、创新话语逻辑是核心支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可以进一步深化为“人和自然之间、个体和共同体之间、共同体和共同体之间、实践和意识之间四组对立统一矛盾有机统一、共同作用的合力结果”。剖析中国“两大奇迹”的内在机理,关键在于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基本路线,通过持续发展经济顺应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通过持续深化改革顺应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持续扩大开放顺应共同体和共同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持续解放思想顺应实践和意识之间的矛盾。据此而言,中国道路具有超越中国特色的普遍性意义,可以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打造民族品牌、创新话语生态是关键环节。任何真正的话语都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话语。崇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话语的显著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必须深入贯彻正确义利观,坚持真实立体全面基本要求和开放自信谦逊谦和基调,向世界展示“重信守诺的中国”“重情重义的中国”“维护正义的中国”“担当道义的中国”,打造富有道义力度和情感温度的中国话语品牌,引领构建义利兼顾、风清气正的国际话语新生态。
三、着力突出国际传播的包容性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包容性是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坚持以话语共权超越话语霸权是总体目标。中国梦绝不是“霸权梦”。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根本意图绝不是追求新的话语霸权,而是要坚持多边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超越和终结旧的话语霸权时代。中国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行动派,必须把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与构建全人类话语共权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平等话语权,切实以中国话语权提升引领话语共权建设,以话语共权建设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坚持以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是根本导向。普世价值主张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性理念,曾经发挥过历史进步作用。然而,在资本逻辑驱动之下,“胡说现代社会制度盛行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谐”越来越沦为“虚伪的空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1页)。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话语主旨是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体现的是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符合辩证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客观规律,是既有利于不同国家民族共同进步、又可以真正实现的价值追求,因而可以成为真正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坚持以共同体法则超越丛林法则是有效保障。恃强凌弱、零和博弈的丛林法则和单边主义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其本质要求是要打破丛林法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有选择的多边主义”,构建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核心要义的共同体法则,厉行公平正义的国际法治,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按照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协调规范各国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者:蒋少国,中共绵阳市委党校校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