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征文广场 | 以巴蜀文化为载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024-04-09 10:26:26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编者按:为进一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团结凝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主题,面向社会开展了理论阐释文章的征集。征文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投稿,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子、党员干部等,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谈体会、谋发展。现将征集的部分作品陆续刊发,供大家参考。

以巴蜀文化为载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巴蜀文化源于古代巴蜀地区,是一种西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富有特色的民俗习惯,其包容、创新和坚韧的特质,使巴蜀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对此,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代表之一,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成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巴蜀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地理环境的开放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巴蜀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成都平原以及周边地区,历来都是一个移民进进出出的地方。在历史上,巴蜀地区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比如“秦民入属”“刘备、诸葛亮领兵入蜀”“湖广填四川”等,这些移民的到来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巴蜀文化的包容性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历史人物的包容性和文化思想的兼收并蓄也使其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历史长河中,巴蜀地区形成了“兼容并包”“积杂成纯”的治学风格。自西汉司马相如提出“兼容并包”“参天贰地”的治理观念以来,在巴蜀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严遵、扬雄的“博采诸子”,赵蕤、苏轼的“诸学互补”,龙昌期、张商英的“三教合一”,段正元、尹昌衡的“五教同德”,当代萧萐父的“多维互动,漫汗通观儒释道;积杂成纯,从容涵化印中西”的庞大学术气魄。这些学术气魄进一步丰富了巴蜀文化的包容性。正是巴蜀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使得我们在对待世界文化的过程中要秉持“文化因交流而灿烂,文明因互鉴而日新”的态度,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巴蜀文化的魅力,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巴蜀文化的创新性: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巴蜀人民守正不守旧。这种“守正不守旧”体现在巴蜀文化的创新上:一是古代巴蜀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创新。巴蜀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为巴蜀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三星堆文化是巴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独特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等文物,展现出了巴蜀先民的卓越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二是近代以来巴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近代以来,巴蜀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比如,川菜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川菜在吸收了中国各大菜系的优点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可见,正是古代巴蜀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创新以及近代以来巴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决定了巴蜀文化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的文化品质使得巴蜀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活力和生命力。进入新时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要继续推动巴蜀地区的文化创新,发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

巴蜀文化的坚韧性:逆境中的坚守与持正

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不断发展壮大,这得益于其坚韧的精神特质。巴蜀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灾难和战乱,如蜀汉时期的诸葛亮北伐、南宋时期的钓鱼城之战等,但巴蜀人民始终坚守家园,奋发图强,使得巴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此外,巴蜀文化中的“尚勇”精神也是其坚韧性的体现。巴蜀地区曾是古代的战场,出过不少英勇的将领和士兵,如张飞、赵云等,他们的勇猛和坚韧为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巴蜀文化的坚韧性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有关。巴蜀地区地形复杂,山高水险,但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巴蜀人民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使得巴蜀文化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要加大对巴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教育体系、文化交流活动和社会宣传等多种途径,使更多人了解和认同巴蜀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在面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冲击时,巴蜀文化的坚韧精神提醒我们要坚守自身文化的核心价值,保持文化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底气。

(作者:易香君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