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团结凝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主题,面向社会开展了理论阐释文章的征集。征文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投稿,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子、党员干部等,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谈体会、谋发展。现将征集的部分作品陆续刊发,供大家参考。
抓住战略机遇 聚焦群众需求
奋力推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川作为西部最大的医疗服务省份,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四川建设的重要支撑。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培育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的战略部署,为全省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四次全会部署,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创新发展为引领,聚焦重大临床救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需要,围绕“健康+医疗、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等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发展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一、聚焦“三新路径”,着力构建健康产业发展大格局
健康产业被誉为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产业”“希望产业”和“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增进民生福祉。树立健康产业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群众健康需求,促进健康供给与健康需求有效匹配,坚持经营性和公益性相结合,保证健康产业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健康投入合理化与健康效益最大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健康文化科普宣传,推广和普及健康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活动,大力推广适合国情省情和群众生活习俗的养生保健方法与技术,宣传正向的健康观与消费观,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理念。拓展健康产业发展新通道。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与陕西、甘肃、青海、西藏、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在健康产业方面的协作,推动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特别是加快推进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共建健康产业博览会、展览会、发展论坛等交流平台,支持两地企业投资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休闲养生、医养结合、旅游养老等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北部湾地区之间的重大项目合作、重点产业协作配套和市场拓展营销等,吸引更多发达地区企业到四川发展医药研发、健康养老、健康咨询、健康旅游、体育运动、健身休闲、运动康复等相关产业,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局面。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健康交流平台,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挖掘健康产业发展新潜力。实施前沿医疗示范行动,加快推进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应用,开展细胞治疗产品规范化生产及质量评价,发展基因测序、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服务。积极推进核医学诊疗一体化临床应用,推动反应堆同位素生产基地、医用同位素应用基地和科研转化中心建设,力争把更多的核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扩大老年服务消费,引导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老年康复、护理以及医养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提升医养结合型床位、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建设集预防、医疗、康复为一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丰富儿童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开办托育机构。到2027年,支持350家基层医疗机构建成医养服务中心,每个县(市、区)建成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或普惠托育中心不少于1个。
二、坚持“三化推进”,聚力打造健康产业发展新业态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聚焦“智能化”,加快健康产业升级。整合优势医药制造和医学科研力量,建立人才共育共享共用、重大科技联合攻关机制,支持公立医院牵头或参与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搭建研发机构、医疗机构与创新企业间的合作与转化平台,推动知识产权成果临床转化应用。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开展卫生健康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研究,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医药研发生产、医药流通、智能穿戴设备、中医健康管理、金融保险等方向的应用创新,营造数字健康发展生态。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省互联网总医院、市级互联网分院,丰富发展互联网医疗,支持医疗机构推进信息化建设迭代升级。聚焦“绿色化”,推进健康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川产大品种道地中药材,建设一批GAP种植基地,建立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建设高质量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全产业链开发麦冬、川芎、川贝母、川明参等川产优势特色中药材,推动符合条件的川产道地药材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管理。到2027年,评定省级林草中药材规范化基地不少于10个。开发一批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医养旅游路线和产品,提供特色医疗、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中医药养生等服务,打造复合型高端医疗旅游园区。探索“医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医美旅游特色产品。聚焦“融合化”,激发健康产业活力。推动健康产业聚集,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打造高质高效健康产业链与供应链。推进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创新药、疫苗等领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探索区域医疗康养服务协同,推动建立医养结合、健康旅游、健康养老、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联盟。加强文旅、体育、卫健、保险协同,建设医疗健康定制服务消费平台。依托国家和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批省级健康产业示范区,提供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打造高端医疗健康服务聚集区。
三、夯实“三大支撑”,合力营造健康产业发展好环境
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需要健全多部门协作机制,完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清理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准入限制和隐性壁垒,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优化产业激励,争取财政投入,建立健康服务业重点企业联系机制、重大项目储备机制,扩大招商引资,精心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发覆盖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等医疗险和医生执业责任险,推广长期照护险。加强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围绕健康产业的高等学校学科教育体系,完善医工、医药、医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措施,扩大产业人才供给。深化校企合作,健全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等继续教育机制,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实用型人才。完善培养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机制,健全各类健康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做好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培育医疗美容产业高端人才,探索开展医疗美容学历教育。强化市场监管。完善医美、医养等领域监管规则,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加强健康服务综合监管,建立部门协作机制,重点对医养结合、健康旅游、远程医疗等开展跨界监管,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生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有效提升依法执业意识。加强统计监测,建立健康产业统计体系,定期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核算及评估,根据结果把脉定向、精准施策。
(作者:徐斌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