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征文广场 | 传承法治基因 护航“蜀道奇观”翠云廊

2024-04-09 10:34:34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编者按:为进一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团结凝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主题,面向社会开展了理论阐释文章的征集。征文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投稿,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子、党员干部等,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谈体会、谋发展。现将征集的部分作品陆续刊发,供大家参考。

传承法治基因 护航“蜀道奇观”翠云廊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翠云廊时强调:“要把翠云廊古柏保护好、发展好、合理利用好,要把优秀的古蜀道文化传承好、弘扬好。”翠云廊又称“黄柏大道”,有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记载着古蜀道历史的变迁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牢记嘱托,接续发力,剑阁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法治基因,推动法治建设与生态、文化保护深度融合,以法治力量守护翠云廊古蜀道文化瑰宝。

以良法促善治,筑牢翠云廊古蜀道保护法治根基

法治基因是翠云廊古蜀道文化保护的生命之魂、生存之根、发展之本。文化保护、制度创新要两个轮子一起转,抓牢制度“牛鼻子”,构建翠云廊古蜀道保护新格局。沿袭古制接力保护。继承和发扬“驿道古柏离任交接”历史惯例,出台《剑阁县蜀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将古柏名木数量、生长状况等纳入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和自然资源审计范畴,全面压实管护责任。建章立制依法保护。制定《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古树名木保护建设项目进入备案制度》等制度,细化古柏名木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措施。其中,《办法》首次把离任交接制度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多元治理科学保护。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治理体系,建成管护责任人实时巡护、主管部门定期抽查、社会公众及时监督的三级监护体系,坚持一树一档一策一人,确保古柏名木健康生长。

以联动促共治,释放翠云廊古蜀道保护法治效能

坚持系统思维,站稳人民立场,汇聚群众合力,为保护引入“源头活水”。创新实施跨区域协作、跨部门联动、全民齐参与的翠云廊古蜀道保护模式。跨域协作聚合力。主动对接省内蜀道沿线“四市五地”相关部门,签订保护协议,组建专业环资审判团队,实现刑事、民事、行政环资案件“三合一”归口管理,让保护蜀道千年文化不唱“独角戏”。部门联动增效力。设立“一站式”服务点,建立驿道古柏保护司法服务站、景区警务室等站点,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活动,夯实“司法合作、区域同管、县乡共治”的法律服务“一条龙”基础。全民参与强动力。启动蜀道翠云廊古柏认养行动,邀请知名公益人士担任古柏名木“名誉树长”,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凝聚保护力量。创新推行“群众吹哨、部门报道”措施,引导群众树立保护主人翁意识。

以普法促自治,营造翠云廊古蜀道保护法治氛围

法治宣传教育是翠云廊古蜀道文化保护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要不断创新普法方式,让古柏名木法律法规走进群众生活、走到群众身边、走入群众心里,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成为古柏文化的守护者、宣传者。“游前普法”精准化。制定“游前必学”清单,量身定制普法内容,由法律明白人、知客团队等开展个性化普法。设立翠云廊汉德驿站普法点,现场答疑解惑,实现“按需精准普法”。“数字普法”多元化。打造全媒体普法宣传矩阵,扩大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借助普法短剧、法律专栏、以案说法等实现生动、互动式普法,让法治宣传由反响冷淡转变为热议热炒。“流动普法”特色化。按照“普法随人群流动”思路,打造田间地头、旅游景区、集市场镇等“流动式”普法阵地,用“摆龙门”的方式与游客、村民交心谈心,将保护理念厚植于群众心间,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翠云廊古柏作为自然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翠云廊古柏就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思想,积极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大力推进翠云廊古蜀道文化保护迈上新台阶,奋力书写“剑阁是个好地方”华丽篇章。

(作者:高芳芳,广元市剑阁县司法局法治调研督察股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