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文稿  

习近平的科技创新观

2016-06-07 16:01:25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李仕丽

以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 习近平的科技创新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 是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新认识。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 自古以来, 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 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 在激烈的国际竟争中,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 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 发展动力不足, 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因此,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再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 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从国际看, 走出2008年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最终也要靠创新驱动。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特别是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在2014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集中讲了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考虑, 要求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 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 习近平同志指出: 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 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他特别强调: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没有强大的科技, “两个翻番”、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 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 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 。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常抓不懈,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竟争中, 我们没有更多选择, 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习近平同志明确讲: 我们是一个大国, 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已的东西。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竟争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已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竟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已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已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他强调: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过去三十多年, 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 早期是二手技术, 后期是同步技术 。 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 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 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 大胆探索,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们是有优势的, 要有强烈的创新白信。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嘱目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习近平同志一再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大法宝,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优势。 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第这一法宝。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他特别强调: 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关于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同志的论述非常丰富。比如: 他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以世界眼光搞顶层设计。要研究和找准世界科教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现状、中国应走的路径,把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考虑,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比如:他强调要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一方面, 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载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 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已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比如:他强调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 不是把自已封闭于世界之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 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三、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必须深化改革。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的点火系 。只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 才能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很多是适应传统发展方式的, 有利于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但并不利于企业推进优化升级。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 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 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的利益轨道。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其中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 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街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 习近平同志指出, 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 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 “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街接、 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实践证明,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等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 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 研发投入、 科研组织、 成果转化的主体, 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要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消除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扭曲,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 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特别要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重点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 。关于“三个分工” 。一是政府和市场分工, 能由市场做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 提高战略规划水平, 做好创造环境、 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二是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有的重点抓基础性研究,有的重点抓应用性研究,有的则要重点抓产业化推广。三是中央和地方分工,中央政府侧重抓基础,地方要更多抓应用。关于“一个加强” 。 即: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 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 科技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全面分析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 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财税金融、人才培养和流动、科研院所改革等方面提出管长远的改革方案。

  四、落实“三个牢牢把握”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关于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首先要把方向搞清楚,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 最后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形势,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移动互联网、 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 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他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 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我们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看到差距,找准问题,对看准的方面超前规划布局,将成熟的思路及时转化为政策举措, 切实加大投入, 抢占先机。 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关于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 。 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习近平同志指出: 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 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 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 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竟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发展科技合量高、 市场竟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 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同志指出,综合国力竟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竟争。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集聚人才,既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更要有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 。

  习近平同志从人才使用、培养、 引进三个方面对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 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为他们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来源: 《科技日报》 2016年2月19日 作者: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