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文稿  

人才“引擎”澎湃科创动能

2024-08-22 14:45:30
来源:成都先锋杂志
编辑:周濛

文_本刊记者 陈婷婷

7月中旬,成都“牵手”北京大学实现人才与产业、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北大成都研究院实验室与公共技术平台集中投运,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迎来新阶段。早在去年4月,北京大学在全国设立唯一的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下称“北大成都研究院”)已在蓉揭牌,落地成都前沿医学中心。

科技成果转化类人才今年3月被单列为成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成都科创投集团”)是成都市属国企唯一一家试点单位。成都科创投集团从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需求落地,以人才为突破口,驱动全链条全周期专业化精准服务,推动成都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聚焦成都科技创新一线,本刊记者带你探寻人才“引擎”如何驱动成都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一个PI三个帮”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北大成都研究院位于成都高新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二期,走进研究院1楼大厅,电子显示屏清晰呈现楼层功能布局图,其中以对应学术带头人(PI)命名的创新转化实验室标识颇为吸睛。“研究院大楼今年7月正式投运,我们遴选了两批团队共计11个创新转化实验室,第一批8个实验室,团队已全部入驻并在楼内开展科研工作,剩余3个实验室将在今年内建设完成。”北大成都研究院院长助理傅晓燕介绍,研究院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已组建起一支81人的科研团队,硕博比例高达81%,其中引进北大博士/博士后13名。

来自江西的杨宁是其中一位。2023年6月,杨宁从北大博士毕业,便全职加入北大成都研究院,从事定量系统生物学研究工作。杨宁坦言,作出选择之前也有过“纠结”,“比起进入产业界,我更希望继续做学术工作。”彼时,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读博士后还是加入北大成都研究院,让杨宁思忖良久,“研究院提供了更优的学术资源,从研究水平来看国内外差别并不显著,导师汤超最终说服了我,来研究院是一个更快进入更高学术阶段的机会。相较于美国博士后侧重技术研究,我更倾向于做‘有用’的科研,这更符合个人追求。”

杨宁所在的汤超实验室是研究院11个创新转化实验室之一,主要通过对生物系统定量的交叉研究,来发现生物世界中的定量规律和构成原理,并用于生命健康领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定量的方式将生命科学解码为一些可以预测的方程。”交叉的研究领域在团队组建上也体现出交叉的特点,杨宁所在团队10人,所学专业涉及生物、物理、信息学、数学、化学,“经过一年的运行准备,基本完成团队组建,成员大部分来自成都本地高校。”

杨宁表示,研究院对于科研人员的考核较为长期和灵活,考核指标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为主线,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给予支持,为研究人员专注于科研提供了支撑保障。院内形成“一个PI三个帮”机制:即为一个PI配备一位临床医生、一位投资人和一位企业家,辅导PI开展创业,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多维度给予支持,可以帮助许多老师平稳高效地由学校实验室有效衔接产业界。”

“致力于解决生物技术领域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打通从基础科学发现到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应用转化的完整链条,这是北大成都研究院建院的宗旨。通过人才、空间和资金三要素的结合,推动实现‘建设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总战略目标。”傅晓燕介绍,“北大成都研究院将锚定顶尖人才‘集聚地’建设,在人才招引方面,采用‘校内双聘’机制,通过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成都。下一步,将进一步聚焦‘人才、项目双落地,产品、企业双上市’目标,在创新人才引进、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助力成都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人才支撑

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

今年3月,成都出台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构建覆盖科研活动前中后端的精准化全链条评价机制,其中将科技成果转化类人才单列出来,作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

“要培育打造一支懂政策、懂产业、懂投资、有效能的复合型专业化投资队伍。”成都科创投集团董事长裴玉生表示,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类人才,成都科创投正积极投入到科技金融服务人才评价改革过程中。同时,培育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科技金融投资服务人才,能够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点。

“成都科创投集团是成都市属国企唯一一家试点单位,被纳入成都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工作部署中。”成都科创投集团人力资源部、纪检监察部负责人李文佳介绍,目标是结合股权投资行业类型特点,构建以质量、效益、成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投资业务人员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为“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懂投资、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能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牵线搭桥”,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人才。

“集团推行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是一种优中选优的人才评价方式,构建了诸如参与高能级项目、招引培育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支持产业建圈强链工作等业绩‘硬指标’,对团队的业务开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成都科创投集团下属先进资本公司总经理王晓嵩表示,业务团队的积极性和项目推进效率均得到提高,今年上半年,先进资本公司对接研判项目超过160个,其中自主挖掘项目超过80个,已经投资项目4个,进入决策程序15个,研判项目数和自主挖掘数均远大于去年同期水平,项目的决策周期缩短近一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核医药等重点赛道细分领域,瞄准产业链堵点难点,加速应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强链补链,团队通过大量走访挖掘优质项目。”成都科创投集团投资业务部兼投资发展研究中心部长陈自强说,投资业务部上半年研判项目约200个,新增储备项目30个,投资立项项目16个,完成交割投资项目8个。

据介绍,成都科创投集团还将逐步优化、细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与实施细则,加强对科技金融人才的定向培养,力争在3到5年内培育打造一支既懂工艺技术,又懂科技服务的创业投资型技术经理人和经纪人的人才队伍。

视点

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发展的

体制机制障碍

人才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

今年3月,成都市科技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成都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将以创建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为目标,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成都将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如何进一步激发成都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王胡林表示,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赋予科技人才更大自主权,这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比如,简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赋予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简化过程管理,减少各类过程性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工作,切实减轻科技人才事务性工作负担。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是更好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基础。要持续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深入实施成都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创新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评价方式、评价体系、运用方式,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大胆探索和挑战未知,完善支持创新、容忍失败的机制,为科技人才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和支持性的研究环境。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加大科技人才成果激励。深入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加强对作出重大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允许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改革,重点向关键创新岗位、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优秀青年人才等群体倾斜,形成一套能够匹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