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圳、南京、武汉等地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文件,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成都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深圳
坚持以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深圳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并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及20个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17个若干措施等政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化为20个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等8个未来产业,形成“20+8”产业集群。二是着力完善科技创新的雁阵体系。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建立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雁阵体系。三是持续强化先进产业和未来产业空间保障。围绕打造“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工业上楼产业空间”的多层次产业空间体系,加快布局空间保障,深入推进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加快定制化、高品质、低成本“工业上楼”厂房项目建设,到2025年工业厂房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新增约1/4。四是积极厚植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加速布局万亿级和千亿级新支柱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快速增长,规划布局“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过去5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率达53%,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1.5万亿元。
南京
坚持以加快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南京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牵引,探索全链条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出台《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发力。一是抓住高校科研院所、战略科技力量和企业创新主体三大关键多措并举畅通双向赋能渠道。在抓高校科研院所上,出台科技成果源头发现对接工作指引,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化服务机构,构建全流程转化服务体系。在抓战略科技力量上,支持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任务,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抓企业创新主体上,建设“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人才联合体,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提升成果产出的匹配度。二是聚焦转化平台建设、市场多元参与和体制机制改革三项重点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在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上,支持不同创新主体分类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概念验证中心,引导企业联合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在市场多元参与上,支持银行开发创新产品,推动保险公司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险,发挥省市联合产业专项基金牵引作用。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实施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建立健全跨部门多层级协调推进机制,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三是着眼畅通科技、产业和金融三维一体良性循环培育高质量科创金融生态。突出科创金融专营组织建设,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支行、科创金融事业部等各类科创金融专营组织60家,形成“机构专营、模型专设、服务专业、产品专属”的服务格局。强化科创企业金融支持,打造“宁科投”“宁创融”“企业上市宁航行动”等全生命周期政策性科创金融服务品牌。推进商业银行结合科创企业特点实施“创新积分贷”,与工农中建交、江苏银行、中金公司等10家金融机构总行总部签署战略协议并制定行动方案。
武汉
坚持以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武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推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通过建平台、强服务、巧作为,全力打造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逐步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武汉模式”。一是制定完善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专项支持政策。着眼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系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问题,制定出台《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打造“五个区”,即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创新成果场景应用优选区、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示范区、技术转移转化交易活力区和成果转化综合服务集成区。比如,明确提出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每年打造10个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提升全市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二是积极搭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平台载体。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成立武汉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联盟,建设市级中试平台156个。通过“平台+企业+基金”模式推进科技成果沿途转化,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19家专业研究所、3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吸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团队28个;完善金融支撑体系,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武汉创新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阶段前移。引入上海技术交易所技术确权确价体系,组建上海技术交易所中部服务中心。三是探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联动协同机制。为切实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张皮”的老大难问题,积极探索创新“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联动协同机制,在车规级芯片、新一代网络及数字化光纤激光器等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并根据自身科教人才和产业基础优势,遴选激光、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33个细分领域,编制产业创新图谱和技术攻关清单,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科技创新,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