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伟
自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各地区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平衡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当下,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成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将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不同数量的医疗机构建立一种联合体系,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责任及风险共担的一种模式。加强医联体建设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分级诊疗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和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与一般医疗资源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桥梁。加强医联体建设有助于整合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资源,使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医联体建设是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可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承担起更多的诊疗任务,引导患者合理分流,使得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在合适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群众就医体验仍有待提高,医联体建设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降低就医成本,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开展医联体建设,上级医疗机构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方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医联体的表现形式有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需要先解决认知上的统一,并切实开展紧密型合作关系,才可能真正取得实效。
解决认知上的统一。做好医联体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医联体建设作为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改革任务。同时需要正确理解医疗服务的公益性。长期以来社会上有种认识误区,即把公益性简单定义为低价或廉价,给医疗服务者和监管者造成了许多困惑。新时期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应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提供价有所值的医疗服务,且应该评估患者在整个疾病周期和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全过程的成本、质量和体验,而这些正是医联体的价值所在。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投入保障。把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为人民提供优质可靠的医疗服务作为重要工程。各级政府在保障医疗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加强对医联体的监管和引导,不能把医联体建设当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完善治理机制,提高医联体绩效。厘清政府与医联体、医联体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与患者、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等多重关系,围绕人民健康优先原则构建利益共同体组织,这需要地方政府用责任、勇气和智慧来突破传统思维限制,比如,让一些地方通过组建医联体管理委员会来促进协同发展。与此同时,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设计和投入保障,以调动其积极性。
切实开展紧密型合作关系。首先强化“三医”协同,统筹推进。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释放改革活力。强调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同质化和医疗保险补偿的差异化。探索按医疗价值进行保险支付和内部薪酬激励。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以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为突破口,挤出药品耗材价格水分,确保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其次,创建紧密型、整合型集团化医疗服务体系。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绩效等“六统一”,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效率、质量“三提升”,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再次,推进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农村、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着深厚的基础。需要持续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包括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条件,如集中设置中医科室,独立设置中医诊疗室,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促进中药房建设和药事服务。同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信息化水平。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医药业务,如移动互联网、智能客户端、即时通信等,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收费等服务。此外,可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及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