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久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高校思政课要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代课题讲好,需要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逻辑讲深、理论逻辑讲透、实践逻辑讲活。
把历史逻辑讲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回答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为何深化改革、如何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一轮新的改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延续性,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启动的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和连续性。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从制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蓝图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更加细化和深化的改革举措,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事业的“初级版”,为改革定下了基调并开辟了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当于改革事业的“升级版”,在确保改革深化的同时提出了更为系统和精确的方向指引,那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是改革事业的“高级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上不仅守正创新,还通过完善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与制度执行力,确保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与长效性。这一系列会议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辩证统一,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之所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迭代”,是因为我国的改革目标是随着改革实践发展不断提出和完善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而提出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就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但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受当时思想束缚和认识局限,我们仍然没有真正破解这个难题。又经历了多年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提出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同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我们还在这个历史时期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任务,但这一时期的改革明显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目标之下,又明确了各领域改革的分目标,从而完整形成我国改革的目标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 72次重要会议,对改革整体布局、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把理论逻辑讲透
从“改革”到“开放”,再到“改革开放”,这一概念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到“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标志着改革理念的初步形成。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时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84年,邓小平在参观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时第一次把“改革”和“开放”概念结合起来,提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的重要论断。自此之后,“改革开放”作为一个特定概念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和重大政策中开始被不断使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标志着这一概念的完整提出与理论界定。自此,“改革开放”不仅成为党的核心政治概念,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一历程也是全面改革的不断探索与推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制定全面改革蓝图,加快改革步伐,党的十三大强调,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推进全面改革的同时,党中央意识到改革面临向更深层次推进的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在强调“全面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深化改革”。党的十三大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在深化改革。改革的重心之所以放在深化维度,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与可喜成绩,但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层次矛盾与关键问题逐渐显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无论全面改革还是深化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都会出现新矛盾、新问题、新障碍,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党和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在此背景下,改革开放面对的矛盾更显深层次与系统性特征,仅凭全面改革或深化改革都无法表现出强劲态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并从五个方面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题,而且在公报中多次提及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主题,旨在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公报提及“全面深化改革”16次。至此,可以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已从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发展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把实践逻辑讲活
高校思政课在讲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内涵,以全面、系统、深刻的视角呈现改革的实践逻辑。
一是辩证统一的实践逻辑。深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内在逻辑体现了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思政课需要深入探讨改革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方向的同时,如何灵活调整与创新,适应新的经济社会需求。通过剖析改革实践中的重大政策与措施,探讨改革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方向的稳定性,并推动各个领域的进步。
二是系统性部署的实践逻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局部政策的调整或单一领域的变革,还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局性系统工程。思政课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系统思维理解改革的全局性与整体性,明确改革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依存。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充分的物质与精神福祉。思政课应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改革如何聚焦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社会公平与正义。
四是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实践逻辑。思政课应明确指出改革的渐进性与阶段性,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防范过度急功近利的倾向,确保在不打破社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逐步推进政策落地与执行,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
五是全球视野的实践逻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中国国内发展的需求,还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紧密相连。思政课应帮助学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在改革过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与竞争力,强化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