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亚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令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资本主义自身难以克服的痼疾,开始跳出照搬西方的思维定势,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宽阔视野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李大钊深刻指出:“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显然,李大钊等先进分子敏锐地看到中国传统之路和西方资本主义道路都已为时代所淘汰,站在历史尽头的人类,亟须开拓一条新的通往更加美好未来的文明之路。
伴随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
此前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以西方现代化为模版的赶超型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使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摆脱照搬西方的被动局面,开启主动超越的新征程,体现着历史主动精神。这种历史主动精神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超越西方文明的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有了引领中华民族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另一方面,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走在时代前列去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李大钊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是因为他看到了十月革命体现着“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面向未来,中国必须“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对于这一选择的重要历史意义,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作出深刻总结,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由被动照搬转向主动超越提供了伟大实践的主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发展的历史起点。
(作者系南开大学党规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