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用数智技术讲好思政课的“道理”

2024-12-02 11:00:33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周濛

□唐晓勇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如果不够吸引学生,有多方面原因,如内容呈现缺乏鲜活性,教学的生动性不够;教学过程展开缺乏实践性,生活体验性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教学参与性,学习主动性不够。

要解决好思政课的教和学的“隔阂”,首先要厘清六个道理。

第一是“政理”——政治之理。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要求我们要讲好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旗帜鲜明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第二是“学理”——学术之理。思政课内容是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也是学理体系,贯穿着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师要针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将富有理性的逻辑论证与鲜活的实践论证有机结合,用“学理”讲明“道理”。

第三是“情理”——情怀之理。思政课需要准确把握学生诉求,强化有效的引导,化解学生的思想之困、情感之困、生活之困。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采用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的途径、方式和手段,既要讲明马克思主义本身蕴含的“生活情怀”,教学过程也要倾注对学生的关爱关切。

第四是“源理”——源头之理。思政课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分析运用,阐明各原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意义以及演变过程,需要阐释清楚重要理论观点自身的“源”和“流”关系,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根脉”及其关系。

第五是“法理”——方法之理。思政课要讲清楚重要知识点所承载的理论观点及方法论意义,需要我们理解和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六是“哲理”——智慧之理。思政课要求教师善于从哲学层面提升理论的“站位高度”“思维深度”“历史长度”和“视野宽度”,运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全局思维等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理。

要讲好思政课“道理”,教师还应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增强数智技术与思政课相结合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三个代入”教学模式。

第一是理论代入,创设“历史—现实”场景设构法,讲活理论。遵循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将历史与现实的“事实”与“信息”进行编码、重构和再现。坚持见人、见事、见真章,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在特定的“历史—现实”语境中生动呈现。

第二是实践代入,创设“人—机”实时互动法,做活实践。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学生与智能终端之间的情感桥梁,以“任务驱动”模式设置任务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形成视觉上“看得见”、听觉上“受冲击”、触觉上“可感知”、行为上“可评价”的立体化思政智慧课堂。

第三是主体代入,创设“师—生”双向共进法,激活主体。遵循主体能动性原则,挖掘教师潜能、激发学生兴趣。基于主体代入,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对话。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