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满意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数字化至关重要。在数字化进程中,怎样结合时代发展适应数字技术传播规律,满足学生全方位需求,打造全景覆盖、全域渗透、全链条衔接和全息化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呢?这离不开数字化文本的内容供给与主体性塑造。
数字化文本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它不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传统文本的数字化转化与呈现,而是表征着关系、规制、权利以及知识生产和意义再造的全新表达方式。它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多元、交互的场域,其中包含社会、精神、话语、情感等多种元素,是精神、知识、价值和情感的崭新形塑,实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全方位、深层次塑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思想政治教育愈发注重情感叙事,数字化文本凭借其独特优势,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情感故事,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数字化文本,教育者可巧妙地融入人文关怀,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和行动意愿。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教师未能在学生“需要的”和“想要的”之间找到新平衡点、达成高匹配度。由此,数字化文本供给不足便成为影响青年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青年主体性缺失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规则关系不到位,相关政策和制度未能及时跟上数字化发展的步伐;二是人技关系不协调,技术逻辑与主体逻辑间存在矛盾;三是边界关系不清晰,责任主体在数字化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模糊,既存在责任淡化的现象,也存在责任泛化的问题。
要实现青年主体性重塑,首先,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文本供给的真正超级链接与数字秩序的重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其次,要加强规制建构与全景式可供,需要构建完善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制定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政策与规范,确保数字文本在教育过程中的合法、合规使用。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全景式数字化文本供给、全息数字化体验,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最后,要推进数字向善与主体自我治愈协同推进,当下数字空间建设应尤其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积极构建向上向善的网络生态环境,吸引和凝聚青年力量。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技术能够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也盼望思想政治教育为数字技术内嵌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使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耦合、高度融合,培养出既有深厚爱国情怀,又具备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