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党魂的力量——长征精神与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2016-06-27 14:57:51
来源:本站
编辑:蔡晓慧

  党魂的力量——长征精神与抗震救灾精神研究(汉源县纪念建党95周年理论文章)

  中共汉源县委组织部 陈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5.12”汶川大地震8周年,“4.20”芦山强烈地震3周年,红军长征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产生的,是中华民族用感天动地的实际行动书写出来的, 是党魂在当代的集中升华和深刻拓展。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正是由于他们的异同点使党魂犹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在民族的发展史册上熠熠生辉。

  一、两种精神的相同点

  (一)民族脊梁的突出展现。

  一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长征的进行和地震的发生, 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 上下齐动员, 全力投入民族危难的“战争”中。在长征途中,战士们互帮互助,总是将帮助留给需要的战友,长征部队经过的地方,会有群众百姓的支持,一双鞋,一件衣服,省吃下来的粮食,都往战士的手中送去,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优秀传统。在“5.12”“4.20”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在救援力量没有到来之前,大家自发的组织起来,展开救援行动,也有群众提供食物和住处,危难面前,人们选择了共同面对,共同度过,共同生存。无论是积极入伍参军走长征的工农子弟,还是在地震灾害中积极抗灾的人民军队、志愿者和普通群众,大家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形成了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 汇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正是靠着这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才取得了长征和抗震救灾的胜利。

  二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英勇精神。红军长征途中,后面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往前是长途漫漫、渺无人烟,充满各种危险的雪山和草地,不可退唯有进,在这种生与死之间的抉择,伟大的红军领导人、共产党员带领广大红军战士,吃树皮,煮皮带食用,突破种种恶劣环境,许多战士在途中悄然的倒下,但没有人进行退缩,正是有了这种在艰难中生存,不屈不挠,忘我牺牲的精神支持,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为国家的统一坚定了历史性基础。另一方面,在“5.12”“4.20”特大地震发生过后,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 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 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顽强拼搏、舍生忘死, 不达胜利决不罢休。在抗震救灾战场上, 哪里有危险, 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哪里有困难, 哪里就有志愿者的声音;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伸出无数双援助手!我们为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默哀,为在地震救援中牺牲的同志致敬,他们用一个个生命的音符、一曲曲感人的行动, 展现了中国人民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 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中华的脊梁。

  (二)以人为本的全面展现。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也是面对困难的一面旗帜。红军长征,首先是为了避免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交锋,在军队人数和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与对方进行交战,其结果不仅会使共产党的革命成果化为乌有,也会对红军战士造成巨大的人员损失。长征的这一正确决策,为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保留了有生力量,也为更多的红军战士避免的更多的战争伤亡。另一方面,在灾难面前,“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 就要尽百倍的努力”, 决不放弃。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第一次大规模调集多军种多兵种, 全力救灾;第一次启动紧急应急机制, 集全国之力支援灾区; 3天的全国哀悼日, 举国降半旗, 祭奠遇难平民; 第一次以开放的态度, 让国际救援队直接进入灾区……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次抗震救灾还有一个鲜明特点, 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 为赢得救人第一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运筹帷幄, 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机制, 使各种救灾力量按预案投送, 一切行动按《防震减灾法》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进行, 彰显出良好的法治与科学精神,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 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新形象。

  (三)人定胜天的集中升华。

  宋朝刘过在《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意思是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红军长征和抗震救灾,都在艰难的自然环境和灾害中逆行而上,牺牲伴随着泪水,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了“党群一家亲”。二者体现出的凝聚力和万众一心的力量,彰显了大无畏的民族精神。红军长征的开始到结束,在共产党的带领之下,红军战士坚信着胜利的前景,怀揣着胜利的希望,用生与死的代价,为我国的统一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再一次彰显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中华民族再一次迸发出应对巨灾的中国精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人民军队好”的心声响彻灾区、激荡巴蜀。两者的胜利告诉了世界一个词语:人定胜天,党定安民。

  二、两种精神的不同点

  (一)对待天灾人祸的方式方法不同。

  长征精神出现的原因是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完全是出于被动的、是为了逃避危险、保存自己进行的,因此长征精神便是在被迫况的情况下产生的。而抗震救灾精神是在5.12、4.20等大灾难从天而降时,全民抗震救灾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拿4.20来说,面对灾情,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企业家、娱乐明星带头捐款捐物,投身抗震救灾。陈光标组织其黄埔再生资源公司四川分公司的施工队伍开动13台推土机、挖掘机、吊车等机械赶往震中。壹基金救援联盟多个分队第一时间赶往雅安灾区……各地民政部门都收到来自各方的善款善物,每个献血点前都排起了长龙。一时间,13亿人民的心都聚在了一起,力都使在了一处。这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华民族主动抵抗的民族精神。

  (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同。

  长征精神是红军团结统一,严守纪律的精神,是各部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的精神,是各路红军实行战略转移最后统一全中国的精神。红军所到之处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说,长征精神是三大主力军、群众这些部分团结协作统一全中国这一整体,即部分成就整体的关系。而抗震救灾精神则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员力和凝聚力。疾风劲草,烈火真金。从中央到四川,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智力、领导力等各种资源在大范围内快速集结、有效调配。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医务人员点亮生命之光,对口援建助力重生步伐,社会各界架起援助桥梁……抗震救灾的生动实践雄辩地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整体,成就了规模空前的社会动员、力量集结、精神凝聚,提供了灾区人民这些部分生存的强大动力。

  (三)梦想的载体不同。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万里长征,艰苦卓绝。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千里沼泽、连鸟兽都不能出没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在统一全中国的梦想下,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并且表现出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抗震救灾精神则是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奋力夺取汶川、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全面展示坚强四川、奋进四川、安全四川、繁荣四川、美丽四川的良好形象,是伟大“中国梦”的坚强体现。

  缔造“精神”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传承“精神”更需要一种“精神”的孕育。正是有了团结一致,实现统一的长征精神才有了振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雷锋、培育出第一代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上亿人口粮食问题的袁隆平、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大庆石油工人、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航天工作人员,才有了百折不挠,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党魂的传承,赋予了中华民族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穷力量。因此无论是长征精神还是抗震救灾精神,都是党魂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