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为我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深刻领会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教育事业,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的最终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既要发挥好教育的战略先导作用,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其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进一步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多样的教育需求。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知识学习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深入推进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其一,坚持知识学习为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夯实知识基础,提升核心素养。其二,坚持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推动“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解决“五育”彼此孤立、无序竞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发展在要素上的全面性、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功能上的融合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更加突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其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加快完善高校分类发展的顶层设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业特色型高校、地方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师范院校等不同类型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着力解决原始创新问题,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专业化卓越师资,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其二,以协同育人为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积极建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在社会实践实训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建设教育强国,管理规范、秩序井然是重要前提,精进不怠、活力迸发是应然状态。其一,规范教育制度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其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改革政府对学校的评价,有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严防与教育教学无关活动随意进校园。改革学生评价,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率”倾向,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改革科技创新评价,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积极探索前沿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建立“冷门绝学”分类评价体系,引导人文社科学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是党立足国情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其一,扎根中国大地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动摇,积极探索未来教育“中国方案”,全面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平台和智库,积极参与教育减贫、教育数字化等全球教育治理问题。其二,借鉴国际经验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支持高校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巩固拓展教育合作伙伴,提升教育互通互认水平。面向“一带一路”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主动对接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强化“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大力实施“留学报国”行动,持续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陈端春 左雪琳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