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四川新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刘文君 周琼 戴璐岭 何佳欣 陈淋 摄影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这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杨武云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议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杨武云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则是农业芯片中的芯片。”杨武云表示,从历史的角度看,粮食产量的每一次跨越式提升,都离不开种质、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品种的迭代。
谈及四川种质资源保护与种源创新成果,杨武云重点介绍了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据了解,该中心库于去年全面投入运行,将实现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全品类种质资源的存储与发掘应用。
种质资源中心库具体有多强大?杨武云阐释了其“存”“析”“用”三大核心功能:“存”是基础,即对种质资源进行标准化保存;“析”是关键,通过鉴定、评价及基因分析挖掘优良性状和功能基因;“用”是目标,即开发优质特色品种,赋能优势产业升级。
他还特别提到,种业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同阶段的产业需求,决定了育种创新的不同方向。“必须通过实时抓取优良基因、创新育种材料,为育种科研团队和企业提供精准支撑,加速培育市场适配品种,筑牢粮食安全科技屏障。”
随后,对于四川种业未来的创新发展路径,杨武云提出三方面建议。
作为国家西南战略腹地,四川的种质资源库对保障种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意义重大。杨武云指出,需依托四川战略地位构建种业创新高地,服务四川、辐射西南、支撑全国。
四川作为全国种业和种质资源大省,种质资源丰富。杨武云建议:首先,建设“天府种业实验室”,将其作为国家级种业实验室的重要基地,打造西南种业基础研究核心平台;其次,在马尔康建设国家级“夏繁硅谷”,重点突破油菜、小麦等夏粮作物育种瓶颈,与海南“南繁硅谷”形成“冬夏互补”。
最后,利用攀西地区冬季温暖的独特气候条件,开展水稻、玉米冬季加代繁育,构建“四季不间断”育种链条,为国家种业创新提供更强支撑,充分发挥四川在种业领域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