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四川  

全国政协委员曾勇:创新模式提升国际中文师资培养效能

2025-03-13 15:59:51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张琳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四川新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何佳欣 周琼 戴璐岭 陈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语言是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国际中文教育作为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以中文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活动,是我国教育“走出去”的重要媒介,而且对于塑造和展现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曾勇

“国际中文师资的培养是支撑全球中文教学的核心基础。”全国政协委员曾勇表示,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有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共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以此规模测算,当下全球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应在500万人以上。

目前我国海外相关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国内高校推行有关工作。“我们通过此前全国招生专业目录统计发现,我国开设国际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71所,开设硕士层次教育的学校有197所,开设博士层次教育的学校有25所,目前培养的汉语教师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全球需求。”曾勇表示。

在他看来,当前国际中文师资培养存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趋同化,缺乏区域化、国别化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缺乏“中文+”和“+中文”所需的技能型师资;三是培养复合型师资的教材资源匮乏。

“我们对比开设国际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各学校的培养计划,发现各学校的人才培养高度趋同,缺乏差异化和特色;尤其缺乏针对具体区域、国家的特别需求而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国际中文师资无法直接满足区域、国别化的需求。他们去了相关国家或地区任教还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来弥补区域、国别化的相关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曾勇举例说道。

除此之外,从各高校的培养方案看,以培养通用的语言技能型师资为主,对复合型师资的培养非常欠缺。而现在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全球中文教育已经开始转向职业/专业型教育为主,需要更多能够胜任“中文+”和“+中文”教育的复合型师资。这类师资不仅要懂语言技能教学,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或专业知识/技能等。

由此,曾勇建议,创新模式提升国际中文师资培养效能,统筹全国高校,分区分类发挥各高校的专业和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化、国别化特征凸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高校通过对自身特色和所处区域优势的研判,确定自身面向特定区域、国别的人才培养特色。如云贵川渝桂等省可发挥毗邻东南亚、南亚的区域优势,开展针对该区域国家所需的国际中文师资的人才培养;而西北各高校则可发挥辐射中亚中东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培养该区域内国家所需的中文师资。通过根据自身优势开展区域、国别化的匹配,各高校瞄定特定国家或区域,培养适应相关国家、区域特定需求的国别化师资,从而形成差异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门还需统筹协调各高校人才培养,以保证区域、国别化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满足相关需求。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要加强适应区域、国别化需求的“中文+”和“+中文”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打破传统方案,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将语言技能和专业/职业技能教学整合到一个培养框架,通过专门开课或让学生跨专业选课的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学和专业/职业技能知识,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开展国内外联合培养,相关高校要积极与其所瞄定的区域、国家的高校合作,通过将学生派往相关高校学习和实习的方式,让其真正成为符合区域、国家需求的师资人才。

此外,以“国家重大立项攻关”的方式组织研发团队开发满足区域、国别化“中文+”和“+中文”教育复合型师资培养的教材资源。激发相关人才投入区域、国别化“中文+”和“+中文”教育教材资源建设,建议国家以“重大立项攻关”的形式,通过项目凝聚人才团队,集体攻关、拓展研发,加大对教材资源建设和出版经费的投入,让更多的研发成果落地生效。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