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建设高水平生态安全 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 征文广场

2025-05-21 15:13:26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明确指出“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西部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为西部地区迈出更大步伐保驾护航。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长江、黄河发源地,生态资源分布集中,生物多样性聚集,生态脆弱性和环境破坏性等特征也十分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有效恢复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广阔生存空间,发挥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但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夯实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制度基础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西部地区必须结合生态环境特征和实际保护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源头严防制度;健全区域化、差异化、精准化的生态环境过程严管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明确的后果严惩制度。还必须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流域内各地区的协同治理;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体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系;建立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

因地制宜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如同精准“指南针”,为复杂多样的西部生态环境量身打造保护路径,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源头严防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堤坝”,以生态保护红线守护重要生态区域与物种栖息地,以环境质量底线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环境,以资源利用上线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区域化、差异化、精准化的过程严管制度,作为生态安全的动态“守护者”,贴合区域生态,平衡发展与保护,及时化解生态风险;后果严惩制度是生态安全的“高压线”,威慑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同时,协同治理避免流域内生态恶性循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体系,精准定位污染源头和生态脆弱环节,从源头上降低生态风险;以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系激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促进区域良性互动;以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作为治理体系的“眼睛”与“大脑”,为治理策略调整提供依据,优化治理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行动的针对性与高效性。

只有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将大保护进行到底,从而为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强力支撑。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激发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创造活力

“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提出,要“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西部地区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环境代价与资源瓶颈已成为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束缚,必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激发经济循环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不竭动力。

西部地区必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将有效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绿色技术创新为生态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进,避免因产业扩张对生态安全造成的破坏,保障了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性。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开采和使用的环境破坏,缓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冰川、冻土等敏感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确保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同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生态安全的社会根基,普遍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多维促进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拓宽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发展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西部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坚持推动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特色绿色品牌,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集群发展;强调生态优先,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产业向生态友好转型发展,形成生态产业新形态和绿色产业链;以西部地区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保障农业生产活动在生态承载范围内进行,防止因过度开垦、滥用农药化肥等行为对土壤、水源等生态资源造成破坏,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维护生态安全;另一方面,为西部乡村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人才和资金回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平衡、深入发展。生态产业的发展,极大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避免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严重破坏,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推动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坚实的工业基础。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护西部独特生态文化资源,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文化遗产损害和生态破坏,而且有利于发挥西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延伸文化旅游产业全价值链,促进业态升级,提高综合效益,提升西部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良性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文化活力和经济动力。

新征程上,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作者:罗钰,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可,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