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必由之路 | 征文广场

2025-05-21 15:14:39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各领域的长足进步,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治理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型文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驱动文化进步的关键举措,对塑造并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为赓续新时代中华文脉、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文化形态经济支撑

文化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满足民众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国家发展建设具有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虽然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内容原创性和创新性不足,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指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为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将提升文化经济领域的整体效益,构建利于文化创新的制度环境,推进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愈发紧密,数字化和网络化已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内容雷同及竞争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助于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深入融合,从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自媒体平台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资源互通、优势整合以及共赢发展,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体系,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发展动力,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其发展能够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助力,进一步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发展的经济基础。

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夯实文化形态群众基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导向,其文化形态也必然具有人民性,反映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体现人民的价值与权益。近年来,我国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仍存在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优质文化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及偏远地区难以获得丰富、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有待提高。《决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让人民群众能够更便捷、更深入、更全面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实现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充实。

首先,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产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升华等。文化产品供需矛盾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借助信息技术,对各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和开发利用,完善文化产业布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贡献力量,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群众基础。

其次,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党和政府确保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而建立的服务网络及体系总和,具有公益性和非竞争性,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在更加公平、普惠的条件下享受文化成果。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文化形态生动面貌

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精神力量凝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和赞赏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期待其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尽管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范围上有所提升,但其传播力度和方式仍然存在不足。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等问题,难以将中国声音、观点有效地传播出去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独特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空间,吸引全球优秀文化资源汇聚,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作者:陈小满,西华大学副教授;张安茶,西华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