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02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在深入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现代化提出的崭新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从理想维度来看,是马克思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型社会确立的最高价值目标;从现实维度来看,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价值原则。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客观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理论之父”罗荣渠教授曾指出,“工业革命标志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的分水岭”,21世纪前在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过渡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现代化大浪潮。工业1.0(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亦即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以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为开端,并向西欧地区逐渐扩散的早期工业化过程。工业2.0(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亦即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是以发电机与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带动整个欧洲和北美地区正式开启工业化进程并最终取得胜利,引发了世界性的发展危机,迫使非西方世界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工业3.0(20世纪中叶至今),亦即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广泛涉及信息、能源、材料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是发达工业世界向高工业化升级与欠发达世界的大批国家卷入工业化的过程。着眼21世纪,工业4.0概念已于2013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正式提出,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变革从而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目前已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工业转型竞赛。
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曾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前两次现代化大浪潮促进生产力实现飞跃式发展,导致社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文明被赋予“神圣形象”,俨然成为现代化的标杆、人类文明的终结。然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逻辑宰制的西方现代化以生产剩余价值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和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一种“物的现代化”。在这种物化现代化中,人与物的关系发生颠倒,人的主体性地位被冷冰冰的物所取代,继而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奋斗实践中,始终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为民族谋复兴,通过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为世界谋大同,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重塑人的主体性与资本的工具性之间的关系,确立人本位的价值理念,实现了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本质性价值从“片面畸形发展”向“自由全面发展”回归。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在矛盾的基础上,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的发展方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现实道路。这一概念在《资本论》中经典表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相对于“异化”而言的一种人的生存状态。即:人不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异化;消除异化,人才能真正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完整和完善的人,应该是在天赋潜能、活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获得充分统一发展的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把人的心理结构比作大海中漂浮的冰山,认为露出于海面的、可见的那一小部分就是人的显性意识,淹没在水下的、看不到的绝大部分则是人的前意识、潜意识,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二是人的“自由”发展。对“自由”的追问与探讨,是近来以来洛克、卢梭、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思想事业的核心,人类在哲学层面对“自由”的发现与论证,堪比研制了一枚“概念核弹”,凭此,人类试图打破一切等级、一切压迫,开启了人类的解放事业。然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个性自由”并不等同于自由主义者所认为的“个人自由”,后者强调的只是私有制和劳动分工所产出的片面、有局限的异化“产品”。马克思所强调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指的是人在不屈从于外在目的和压迫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取向,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通过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将自身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生产”出来。
三是“每个人”的发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每个人”的发展是前提,“一切人”的发展是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往社会形态的缺陷就在于,人类的整体发展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并始终存在着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每个人”作为一个离“个人”更远而靠“集体”更近的概念,与集体利益具有一致性,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同时内蕴着承认集体价值,锚定着“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发展目标。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与共产主义社会同声相应
马克思主义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诞生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对人类现代化进程进行总结反思,为世界各民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作出了科学预言和设计。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普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代称,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由于消除了阶级属性,消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因而呈现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情景。就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那样:“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值得注意的是,共产主义不是地域性的,而是世界历史性存在。共产主义只有在生产力普遍发展且世界联通的基础上,各无产阶级民族复兴为统治阶级并同时发生行动,才有可能实现。从此意义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三大全球倡议”的相继提出,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铺垫必要基础。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的实现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终结。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也是开放的、动态的。由于“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因此,人的个性不是凝固不变的,个体发展的“自由度”和“全面性”是会不断提升的。并且,“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程度和“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整体程度,必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二者之间的张力和博弈为“自由”“全面”内涵的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作者: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汪思洁,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