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新领域,政策支持很重要”,并就做好科技金融文章、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平台创条件提出要求。这为我们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
加快转向功能性产业政策。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关乎我国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不可逆的竞争窗口期。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主动权,需要加快转变思维,从以政府选择代替市场机制、限制竞争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向以战略引领和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人工智能是新技术新领域,技术路线和市场偏好都尚不明确,技术—经济范式更未成型,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全球第一方阵,面对的是创新“无人区”,其间充满高度的不确定性,内在地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的决策风险。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国在原始创新方面存在基础和经验“双不足”的短板,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为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创造良好环境,如果仍由政府替代市场选择技术路线、产业方向和企业,将可能错失更具潜力的创新突破。20世纪日本在高清晰度电视产业上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警醒。三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亟需在更广领域、以更快速度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制定的着力点应围绕有利于创新生态的构建,而非简单地“挑选赢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核心要义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激活“人”这一最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培养大批既富有创新意愿又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此外,科技金融作为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活动的重要制度安排,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是降低创新门槛、防控创新风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关键招”。
着力突破传统政策惯性。长期以来,部分部门习惯于广泛、细致、直接地干预微观主体的市场活动,要转向功能性产业政策,面临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存在三方面的现实挑战:部分部门对传统政策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局部短期利益的惯性仍然存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的专业素养亟待提升。表现在:虽然近年来各地出台的人工智能政策都强调“市场主导”,但有的地方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部分政策措施与实际情况脱节、可操作性不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上级简单下达指标搞考核、基层被动应付挂牌子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问题反映出一些地方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尚未真正实现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政策理念和工作方法,切实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
持续深化市场导向改革。一是推动认知和能力升级,增强政策制定科学性。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技术特性和市场特性,明确政策支持的目的是“服务市场而非替市场决策”。重点围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人工智能产业全链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制度环境,加强对相关部门的政策工具培训,深化与市场主体的对话沟通。搭建跨领域政策咨询平台,整合技术创新、市场运营和经济发展等多维度专业智慧,确保政策制定与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相匹配。二是用机制创新突破体制性障碍,打破利益藩篱。建议设立制度创新专项基金,对主动优化政策执行方式的部门和地区给予资源倾斜,对因改革受损的部门和地区给予合理补偿。推行改革全程监督问责,对故意设置政策壁垒的部门和地区依法依规处理。谨防“运动式”推进和过度技术化倾向。三是深化政绩考核体系改革,根治“形式主义”顽疾。引入“长期发展潜力”维度,对人才增值性、中小企业成长性、产业链协同性实施5年追溯考核,弱化对短期规模扩张的考核。推行“里程碑式”考核,按技术突破节点替代年度机械考核。强化市场反馈评估权重。探索建立考核结果跨周期结转机制。聚焦做好科技金融文章、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平台创条件三个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对“形式主义”倾向的政策及时纠偏,确保市场主导原则贯穿政策全流程。
加快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要求的政策体系,是新时代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