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深化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加快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答: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突出应用导向,指出“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它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孕育的海量应用场景,为技术验证、产品迭代和模式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沃土。唯有将技术研发深度融入真实产业场景,才能够精准把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堵点和未来产业培育的难点。这既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观全球发展态势,人工智能已从技术突破的“实验室阶段”迈入场景赋能的“产业深水区”。面对全球竞争新格局,我国亟需以场景驱动创新范式为突破口,遵循“场景驱动、应用导向、主体融合、价值共创、生态共演”的核心逻辑,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深度嵌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过程,通过场景驱动前瞻识别技术创新方向,以大规模场景应用示范牵引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创新与迭代升级,系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场景驱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跃迁,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传统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抓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模式,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在制造业场景,通过构建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动态优化的智能化生产系统,传统制造业实现了设备预测性维护、工艺参数实时优化和产品质量全流程追溯;在农业场景,智能农机装备、高精度遥感监测和变量精准灌溉系统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传统粗放式耕作向数据要素赋能的智慧农业转型;在服务业场景,传统服务业借助智能客服系统、人工智能个性化推荐引擎和数智化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了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的跨越式提升。
在这一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知识图谱的深度融合,通过知识工程技术将行业经验转化为可计算、可迭代的数智化场景模型,实现经验知识的数字化传承与智能化应用;二是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行业专用算法的协同优化,打造跨场景赋能的模块化、低代码智能解决方案,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技术门槛和改造成本;三是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绿色效益评估体系,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手段实现细分场景能耗的精准监测和碳足迹的全流程追踪,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步优化。唯有将技术创新深度融入行业场景的差异化需求,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充分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以场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其发展质量不仅关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更深刻影响着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科技的深度交叉融合,正加速孕育智能网联汽车、智慧能源系统、精准医疗等一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集群。这些关键领域的创新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既依赖关键核心技术的单点突破,更需要通过应用场景牵引构建“技术族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相互赋能、螺旋上升的创新生态格局。
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系统推进三大关键举措:一是要着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及科技先锋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通道;二是要健全场景导向的要素配置机制,重点推动数据要素、算力基础设施、算法模型等创新资源向优势产业集群精准配置和高效流动;三是要创新场景验证的商业模式,通过“揭榜挂帅”“首台套”等机制,加速新技术从实验室验证向规模化场景应用转化。当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循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打破“单点突破、线性发展”的传统路径,最终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以场景驱动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
未来产业作为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的战略制高点,正引领着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新方向。以DeepSeek、ChatGPT和Sora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以及AI for Science研究范式的持续演进,正在为合成生物学、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颠覆性场景带来革命性的方法论创新。通过构建跨尺度、多模态、自适应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仅能够大幅缩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更能通过深度学习和知识推理辅助科学家探索复杂系统的涌现规律与深层机理,为未来产业孕育颠覆性创新提供关键支撑与持续动力。
培育未来产业需要系统把握三个核心维度:一是要建立动态前瞻的技术预见体系,通过“场景需求牵引+技术供给赋能”的双轮动力机制,精准识别可能引发产业范式跃迁的“技术奇点”,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二是要创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前沿的体制机制,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税收抵免等先导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具有长期价值的“耐心技术”,构建“耐心资本+耐心政府+耐心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三是要开放重大应用场景,建设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时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沙盒”制度,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为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概念验证提供容错试新的制度空间,加速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和产业生态育成。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尹西明、武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