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从金融核心功能看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5-07-14 10:58:46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张琳

□张景怡 王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金融是国之重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从金融的核心功能——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金融体系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能、增强服务实体能力,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与发展全局。

金融核心功能的理论内核与中国语境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其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向和服务能力。从学理上看,西方金融理论(以默顿为代表)将金融功能划分为支付清算、资金融通、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处理等功能。其中,资源配置功能为核心功能,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的自发流动。而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则更加关注金融功能背后的资本属性和制度根基。马克思认为,金融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中介,货币执行着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等职能,信用的运用能够加速资本积累,但金融的资本逻辑会造成生产过剩引发危机,并推动资本的自我增殖产生泡沫。也就是说,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受到其背后制度和逻辑的制约,在资本逻辑之下可能会产生功能异化,积聚风险。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功能观不仅继承了上述理论成果,更基于时代与制度完成了对金融功能理解的深化。从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来看,中国金融呈现出显著的主动性、方向性和战略导向性。当前,金融不仅是市场自发性的承载者,还是服务国家战略、引导要素流向的重要工具。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国金融逐渐成为落实国家战略、引导要素流向的核心工具,以资金促发展,用资金调结构,服务人民需求、保障民生福祉,为全球金融发展提供了兼具效率与公平的中国方案。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功能演进始终与实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我国有效遏制了金融资本空转、脱实向虚的倾向,显著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战略引导能力。金融资源引导社会资源(例如劳动力)流向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产业等重点领域,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巨大而又持久的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2.6%;2024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9%;绿色金融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一方面,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科技企业获得了更充足、更精准的金融支持,有效缓解了创新驱动中的资金约束;另一方面,金融供给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制造业转型、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撑,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核心功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进路

面向新时代,中国金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成从市场自发到战略引导的金融功能升级,建设以国家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当前,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正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才能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将资源精准配置至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乡村振兴、实体经济等重点领域,坚决遏制资本逐利本性导致的脱实向虚现象。坚持党的领导,事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决定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前途命运和金融强国建设的最终成败。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金融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同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事业、推动的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归根结底是为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平,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撑。只有将金融资源真正配置于国家战略、实体经济与民生需求中,才能完成金融现代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对接。

第三,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一方面,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推动“耐心资本”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推进银行体系合理分工与改革,积极引导大中型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防止资金过度集中于房地产等非生产性领域。同时,鼓励中小银行立足本地、扎根基层,提升对小微企业、“三农”领域的服务能力。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