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交通运输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如何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答:交通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确保了高效的物资流通和人员流动,保障了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转,促进了人民生活的全方位改善,支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实践,其核心内涵在于紧扣“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目标,以设施、技术、管理、服务“四个一流”为支撑,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交通运输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发展、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相对独立发展向综合立体协同演进。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既是交通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及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服务保障作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明确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要求,因此,服务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效益体现为:通过立体互联的交通网络推动要素高效流通,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依托绿色低碳的体系转型带动产业协同发展,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夯实普惠均等的服务供给基础,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助力乡村振兴;聚焦智慧赋能与系统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国际运输通道互联互通,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交通作为打破空间壁垒、促进要素流动的关键抓手,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一方面,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构建,有效缩短时空距离,激活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效率最优配置;另一方面,“通道+枢纽+网络”多层级交通网络的构建能强化核心城市辐射能级与中小城市承接能力,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空间格局。截至2024年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基本成形,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和人口聚集区,显著提升了区域间要素流通效率。更具体地来说,如今年1月,由蜀道集团所属路桥集团公路二分公司承建的铜资高速TJ5项目控制性工程濛溪河大桥全幅顺利贯通,这为全线通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拉动沿线地区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改善投资营商环境等奠定了良好基础。为进一步释放交通运输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效能,需进一步加强通道建设,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带动作用;继续促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支撑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充分释放中心城市对中小型城市的辐射效能;强化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有力促进郊区城镇融入区域发展。
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0%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之一。一方面,通过合理分工与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能,降低交通行业碳排放强度;另一方面,通过深化交通基础设施、载运工具和运输用能的绿色化转型,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储能、智能电网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我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众多细分领域的发展瓶颈加速突破。如2023年底全线贯通的成渝电走廊,成为全国首条高速公路充换电走廊,为解决新能源重卡补能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激发交通领域减碳潜能,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过程,持续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低碳运输工具应用和绿色交通技术创新。
推动交通服务普惠均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交通运输在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矛盾中具备基础性作用,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农村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能有效提升交通服务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促进城乡设施联通与资源共享,让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交通普惠化发展能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高效流动与合理配置,充分激活乡村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提高乡村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参与度。202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60万公里,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城乡客货运及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效带动乡村产业和经济蓬勃发展。为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要继续深化农村公路提质工程,提高路网通达水平;加快农村路网延伸,推动城乡交通互联互通;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交通智慧化转型,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交通运输的智慧化转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验证、场景应用与产业转化的广阔平台,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之一。同时,交通领域技术突破的溢出效应可进一步推动高端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产业的协同升级,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时代交通智慧化发展成效显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自动驾驶、低空经济、超级高铁蓬勃兴起带动了关键技术突破与相关产业升级。为进一步深化智慧交通的数字化转型,要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实现交通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交通人才队伍;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现代化交通治理能力。
推进国际通道互联互通,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各国开放合作提供新机遇。国际运输通道是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纽带,是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推进国际运输通道互联互通能显著提高流通效率和系统韧性,为国际贸易往来提供保障;同时,完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可提升跨境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强化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十余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显著成效,以交通基建为骨架的互联互通网络逐渐成型。截至2025年3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成为中欧经贸合作的强劲纽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速,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成为连接中国西部与世界的重要物流和经济走廊。为更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对外开放制度创新;要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国际运输通道,提升物流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罗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