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自贸试验区何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答: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自贸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开放型特殊经济区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承担着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的重任,通过“先行先试”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作为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自贸试验区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在对外开放中使我国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实现自身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自贸试验区正是我国探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支点。一是制度型开放的核心载体。自贸试验区积极对接并主动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二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压力测试区。自贸试验区通过构建机制,对引入的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测试、评估与调整——例如在数据跨境流动、竞争中性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不断探索和拓展安全边界,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更高水平开放制度成果。三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自贸试验区通过经贸规则的改革创新和引入全球高端资源要素,不断夯实国内大循环基础,并通过扩大对内开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国内循环的堵点卡点。四是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示范平台。自贸试验区通过破除制约产业链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从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产业链条中的关键堵点,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集成创新”,辐射带动跨区域产业链升级。
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重在“三大转变”。一是从“规则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自贸试验区推动制度成果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突破。这一转变通过制度型开放的压力测试、自主规则创新、国际标准输出三步走,实现从国际规则“适配者”向“供给者”跃升。二是从“开放窗口”到“全球要素枢纽”。自贸试验区不仅要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更需拓展至要素配置和价值增值环节,建立全球要素“高效集聚—优化配置—价值倍增”机制,实现从“要素码头”升级为“配置中枢”。三是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改变过去对贸易、投资等单一领域工作流程的“小修小补”式改革,更加注重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聚焦全产业链、企业全生命周期推进系统集成性改革,实现从疏通特定堵点到构建制度型开放生态的转变。
《意见》指出,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有益于为高水平开放探索新路径,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新经验,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通过深入实施提升战略,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要素配置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体制。自贸试验区通过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完善规则试点与复制推广机制,瞄准跨境数据流动、跨境离岸金融等新兴领域开展开放压力测试,加快孵化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型自主规则。二是向全国复制推广自主探索形成的“边境后”新型经贸规则,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用好已有试点政策和复制推广措施促进规则共建和利益共享,提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话语权。三是构建规则有机融合的制度创新生态系统,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数据整合,统筹协调不同领域改革事项开展系统集成改革探索,在错误识别、责任认定、整改措施、反馈机制等方面落实落细制度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四是加快构建制度型开放风险防控体系,例如建立“数字围网”监管体系,试点跨境数据流动“沙盒监管”,对金融数据开展实时风险预警,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线。
促进全球高端要素高效配置。自贸试验区通过破除全球高端要素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高效配置与价值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构建开放型国际人才生态,试点跨境执业资格互认、长期居留便利化等政策,吸引顶尖人才和科研团队;建立“产学研用”跨境协同机制,推动高校、企业与国际研发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要素资源配置高地。建设跨境资本流动平台,扩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数据资产质押等要素金融化工具,激活要素资本属性。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推动数据高效便利安全流动;实施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对一般数据跨境流动实行“白名单”管理;建设国际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要素定价与跨境交易。破除要素配置体制机制障碍,试点“要素跨境流动负面清单”,实行清单外领域全面开放;建设跨区域要素交易网络,打通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跨区域匹配堵点。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自贸试验区通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一是加快建设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支持区内企业在前沿新材料、细胞和基因技术、新型能源储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打造高能级创新生态,培植颠覆性技术创新策源地。二是探索建立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打破国籍、户籍、社保等方面的制度性壁垒,畅通高层次专家、高技能人才跨国境、跨区域流动渠道。三是聚焦数据跨境流动的操作规则、安全评估以及公共服务等内容,探索建立合法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四是建立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在科研、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促进自贸试验区之间产业协同联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建设高端产业集群。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邓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