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 征文广场

2025-08-13 16:54:46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因地制宜写好“文化篇章”,对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个五年新征程开局之年,不久前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指出,要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同城化,提速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形成更多利民惠民成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要把握共同的历史文化之“根”,探寻多元的文化产品之“路”,通畅文化的公共服务之“向”,构筑立体的服务保障之“基”,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把握共同历史之“根”,擦亮“双圈”文化标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标识。聚焦文化内容、文化品牌、文化发展等要素创新,以前瞻思维和包容性态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更好担负起擦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标识的重要任务,锻造成渝地区文化发展新增长极。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品质文化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以体现中国价值、反映文化精髓、弘扬红色精神、体现成渝特色的文化内容为主任务,以具有中国烙印和彰显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为主渠道,以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服务为主要抓手,牢牢坚守文化产业意识形态阵地。二是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标志性文化品牌。成渝地区位居长江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两地文化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有着天然的文化共同体优势。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两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三是以“文化+”发展模式推动融合式文化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实践需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加快形成“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新业态,坚持文化发展“质量、品牌”双轮驱动,扩大“金熊猫奖”“书香天府·全民阅读”等文娱品牌影响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教育、经济等行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彰显时代气息、体现成渝特色、展现人文风貌”的文化产品。

探寻文化产品之“路”,丰富“双圈”文化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需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深化文化要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领域改革,着力提升文化资源的聚集转化能力、集约利用效果和优化提档升级的目标。一是坚持走因地制宜的道路,增强文化要素的聚集转化能力。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底蕴深厚、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市场腹地广阔等优势,加快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辐射带动川渝地区的区域文旅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努力走出一条成渝地区文化要素集聚转化的新路子。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实现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诉求为文化创作立足点,坚持“优文化”和“优服务”相契合,将“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不断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创造更多贴近人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作品,真正发挥文化的巨大能动作用,实现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目标。

通畅公共服务之“向”,提升“双圈”文化价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谱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篇章的关键时期,需要自觉把文化公共服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推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更有深度、更有温度。一是推动成渝地区文化发展共商。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更加注重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延伸两地产业链,稳定区域供应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更好发挥成渝地区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整体文化发展能级,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二是实现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共建。科学统筹制定两地文化产业建设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文化建设改革的实施主体和分级责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支持跨区域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新型空间,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建设、有序发展、相互融合的文化产业体系,进而提升成渝地区文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促进成渝地区文化资源共享。以优化成渝地区文化资源配置为主抓手,根据自身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调配文化资源,健全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多元主体协同管理机制,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多元投入保障和联动激励机制,推动两地文化资源配置和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一体化、协调化发展。

构筑服务保障之“基”,助力“双圈”文化发展。在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需完善服务保障制度,通过立体化服务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便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一是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资源质量,优化文化供给方式,是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增加基层优秀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推动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快速资源整合,通过文化特派员积极实现结对帮扶,促进“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实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进而增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功能,健全两地间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完善两地文化发展联动协同机制。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两地要优化城乡和区域文化资源配置,推进一体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性发展,建立区域相协调、经济相协调、文化相协调的全周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成渝地区文化要素进一步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真正实现问题共商、事业共建、资源共享,为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三是创立两地重点文化领域创新发展机制。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建设应坚持创新驱动,坚定不移深化重点文化领域改革,促进文化创新要素聚集,释放文化产品创新活力,破除制约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而推动两地文化事业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四是深化两地文化领域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构建“事前审批备案——事中监测预警——事后评估反馈”的长效监管机制,层层压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推动文化领域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进而形成成渝地区文化发展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

(作者:袁伟,电子科技大学在站博士后;周琳,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