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领导 要把握好“三个坚持,三个更加注重” | 征文广场

2025-08-13 16:55:41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部分明确提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三个更加注重”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方法指导。《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部分明确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和人民立场,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行稳致远。

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领导,要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系统观念、系统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纵观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15个部分、60条任务、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形成了改革内容的系统集成,体现了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关系的系统集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注重全局性谋划,立足于现实国情,以长远的战略规划指引社会主义中国的目标方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平稳迈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立足于特殊国情提出“两步走”的革命战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勾勒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早期蓝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明确认识发展需要,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和时间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个重大原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每一个阶段重要目标的确立都要建立在克服发展短板、把准新时代全球现代化发展脉搏的基础之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思维,把握改革总方向的“定海神针”、命脉所在,从根本上确保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能够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的领导是全面、系统、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地加以落实。坚持党对一切组织的领导,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凝聚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伟力。

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领导,要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其中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辩证思维和问题导向,强调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推动重点带动整体、重点促进系统的改革实效。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战略目标引领的根本抓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中流砥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关键问题,始终坚持抓住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抓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两座大山”,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积极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领导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应对了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经济总量从相对落后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逐步迈向总体小康,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工作的观念机制、方式方法始终立足国内外发展现实,与时俱进。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深化全面改革的势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效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坚持党的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要始终聚焦改革发展突出问题和重点任务,从根本上确保中国这艘大船能够在改革的深水区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矛盾和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斗争,就没有运动变化,也就没有发展进步。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斗争中实现的。改革源于问题,改革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改革越往纵深发展,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方法论也必须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部内容,都是在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改革方法论的运用,都源于对中国问题的精准把握。

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领导,要坚持人民立场、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体现了“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让人民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就是要进一步将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之上,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保障。面对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的愿景,我们党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远景,我们党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建设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民主。另一方面,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民主建设,建设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做主体制机制,确保人民群众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设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核心原则是要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不断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站位朝向,画出最大同心圆以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注重改革实效,重在“实”,行在“实”。唯实,才能使改革同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唯实,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整体性推进,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历史运动没有止境,改革发展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改革推进的逻辑,也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征程,历史和实践必将持续证明,党的领导始终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坚强保障。

(作者:陈安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