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制。2024年是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第五年,川渝协同发展迈入合力推动、成势见效的新阶段。因此,本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现状及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现状及成就
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突出双核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分类推进,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圈内各城市(地区)不断提升品质、完善功能,深入巩固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是区域位势能级稳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6.3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7万亿元,特别是在2021年突破7万亿元之后,仅用两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五年时间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6.5%、西部地区30.3%的比重;比2023年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0.8%、西部地区0.6%,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逐渐加深。此外,2019-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数量从9600万增长到9853.6万,成长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双核”带“双圈”引领作用持续彰显。成都、重庆主城都市区“双核”加速集聚高端服务功能,成渝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成都经济总量达23511.3亿元,占四川全省36.3%的比重;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总量达25168.5亿元,占重庆全市78.2%的比重。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加快推进扩容提质、相向发展,联动水平不断提升,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底部基础保障,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2024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29756.8亿元,占四川全省46%的比重;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达26784亿元。
三是“两翼”协同支撑筑牢区域协调发展。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功能平台加快形成,协同发展机制加速探索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城乡、县域补短板等重点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协同筑牢区域协调发展。2023年,随着《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与《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获批、印发,川渝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规划图”全部出炉,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逐渐深入。在此基础上,各功能平台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同步聚焦政策、规划、设施、产业、园区、环境、利益等领域在互认、一体、互联、共兴、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示范引领,携手打造融合发展先行区,为川渝两省(市)加快一体化高质量协调发展探路并提供更多支撑。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与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增长极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著,各城市(地区)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面临诸多突出矛盾和障碍,区域协调发展有待加强。
一是城镇空间体系有待构建。“双核”对成渝主轴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空间形态呈现为两个单中心都市圈的组合模式,存在双核极化现象比较突出、中间塌陷等问题。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层级体系不全,存在严重的中间断层问题,导致次级城市发育不足,经济腹地不多。成都、重庆主城都市区之间暂时没有经济发展质量优、支持能力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作为相向发展的底部基础。同时,城市规模扩张依然存在整体不足与城市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有效发挥区域市场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很大程度受到限制。
二是区域合作机制还不健全。区域合作和一体化改革缺乏具体“路线图”,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机制亟需完善。比如,川渝高等院校、重大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创新主体的协同不够,科技资源还没有完全实现共享。由于成渝中间地带城市(地区)发展能级普遍不高且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与成都和重庆主城都市区两大核心城市(地区)的功能分工和功能协同整体不足,这些城市(地区)彼此之间在赋能兴业过程中也存在竞争关系,产业分工协作面临较大的挑战。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路网覆盖程度仍然较低,现有交通通道、轴带上缺乏必要的产业布局、产业拓展、资源配套,使得通道经济及其效应不强,制约成渝双核沿着交通通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级及以下等级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多处“中梗阻”和“断头路”,川渝两地合作还不深入。
三是行政壁垒尚未完全打破。现阶段还未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统一大市场,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割据。不同行政单元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政策上行政分割的存在,导致各城市(地区)在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上存在差异,影响区域资源要素高效畅通。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地区)之间、川渝毗邻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势差和政策落差,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的跨区域配置面临制度和政策壁垒限制,进而影响了区域板块的融合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与效益,阻碍两地人才、土地、产权交易、金融资本等要素流动,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机制的优化
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机制是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与保障,重点涉及市场、合作和互助等机制的构建与健全。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打破省域、市域行政壁垒。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等各种要素综合影响有关。市场机制的不统一,特别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地区)在要素价格、行政补贴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人才、资金、技术等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受到了限制。因此,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必须突破行政藩篱和利益冲突,加快建立统一市场。充分发挥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避免唯行政命令式调拨资源、唯计划安排项目等情况的出现,实现人员、技术、资本、货物、服务等要素能够在超越地理近邻、突破行政边界阻隔的基础上在区域之间、城市(地区)之间有序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促进人口、产业等要素实现在一个统一市场内的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动。
二是完善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形式、领域的区域协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成渝双核与外围城市(地区)之间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坚持全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挖掘和释放发展潜能,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制度,支持成渝双核、各轴带和各节点城市(地区)之间开展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发挥重点合作园区和项目的示范作用,构建长效交流合作机制。以共建合作园区、平台为依托和载体,统筹贯彻落实合作事项清单化、政策化、项目化等要求,实现圈内各城市(地区)协作共赢新局面。
三是完善互助机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解决各城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除了完善市场机制和加强区域合作外,还需通过健全区域互助机制来加以深入破解,构建四川“五区共兴”、重庆“一区”与“两群”互助机制。鼓励成都、重庆主城都市区等中心城市(地区)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资金、项目、人才等援助力度,帮扶川渝毗邻地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外围中小城市及县域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等提高内生动能,以此进一步扩大成渝“极核”对整个经济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大城市带领中小城市、先行区域带领后发区域、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参与和发展的互帮互助协同态势。
(作者:喻春森,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经济学·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