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现代国企向新而行 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 征文广场

2025-08-13 16:57:40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编辑:张琳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始终与国家命运与共,与时代脉搏共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进行了系统部署,为打造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现代新国企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战略擘画,对建立现代化新国企在川落地指明了方向。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现代国企应锚定“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四大目标向新而行,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国企向新而行之“发展方式新”

发展方式新,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打造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为宗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

一是深刻领悟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领悟和遵循创新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促进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激发新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进而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探索利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调整优化存量国有资本,推动国有企业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身份转换。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整合运作和进退留转的专业化平台,有效发挥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功能和运营公司资本运作功能,盘活存量资产、处置低能无效资产。

三是打造新价值创造模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技术革命或将全面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建设现代新国企就是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布局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推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实现国有企业新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现代国企向新而行之“公司治理新”

公司治理新,是在党的领导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不断提高国企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坚持和维护党对国企的绝对领导。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就是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国有企业的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将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推动党的建设与业务深度融合。党的领导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国有企业的漫漫长路。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畅通党组织与董事会交流渠道。将党的建设纳入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党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中“根”和“魂”的作用。确保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对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履行前置审批,制定议事清单,将标准化文本转化为本企业“个性清单”。

二是构建现代新国企制度治理体系。注重建章立制,突出章程的统领作用,搭建系统完备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完善董事选聘规范,制定外部董事配套制度,强化董事会监督职责。构建“高效”董事会,着力打造“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的人才队伍,真正实现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中枢作用。持续探索“五会一层”治理架构在国有企业治理活动中的分层治理、有效制衡、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期制度,实现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

三是贯通现代新国企监督管理体制。一体推进国有企业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打造专责专业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有利于增强管理部门的战略协同,形成合力。以党内监督为核心,按照广泛覆盖、逐级分层、突出重点、规范决策的原则,促进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贯通协调,健全国有资产监督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现代国企向新而行之“经营机制新”

经营机制新,是深入推进分类改革,全面构建新型责任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真正按市场机制运营、按市场规律办事。

一是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体系。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精准捕捉和把握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共性量化指标和个体差异性。坚持功能化导向,不同功能类型的国有企业,要从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全局出发,明确不同功能定位及监管重点。坚持市场化导向,依据市场化规则进行运营,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良性发展。坚持价值化导向,从“五个价值”的基本要求出发,基于国有企业的功能价值进行考核。

二是全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活力和效率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中心问题,普遍推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任期制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提高活力、提升效率的关键。明确经理层人员与国有企业的权、责、利关系并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机制向基层管理人员延伸,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向下触达基层职工,提高全员生产率。紧抓绩效考核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的“指挥棒”,根据企业功能、定位和核心职责等建立多维度的经营考核指标体系。市场化选人用人、分层分类考核、建立常态化退出机制,科学运用现代化企业考核机制引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

三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求卓越、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品格,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泉源。弘扬企业家精神是打造现代新国企的关键力量,是整合要素资源的灵魂。改善营商环境、确保规则公平、稳定预期,培养企业家群体。构建清、亲的政商关系,赋予企业家以精神正道,为企业家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让企业家发挥作用。高屋建瓴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给企业家点亮“明灯”和“心灯”。建立社会容错与企业家自我纠错“双机制”,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现代国企向新而行之“布局结构新”

布局结构新,是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和主业升级提升两个途径实现产业引领和产业支撑。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自强自立作用。支持国有企业更大、更高、更深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技术攻坚,加快实现科技创新领域的高水平自强自立。强化内在、长期价值,聚焦于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主动承担“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实施战略赶超。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从跟踪型向开创型、引领型转变。逐步促进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合,引领工业和信息化融合,支撑性产业链向全球高端产业链条延伸,繁育担当技术策源,蓄力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力。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深化重组整合。在聚焦主业的基础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持续向“三个集中”发力,推动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抓好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将核心业务和优势领域集中整合,把有限的、优势的资源聚焦在最具竞争力的领域,纵深推动国有企业换新、焕新。

三是全面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深化国企改革旨在发挥国有企业产业引领作用,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紧抓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主动权。放眼全球,对外积极开展投资并购、着手全球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对内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注意提升安全发展能力,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更的制高点。

(作者:杨锦地,成都市融资再担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刘力源,成都市融资再担有限责任公司法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