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经验也就是在20年来的整治建设过程中,在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过程中形成的推进乡村振兴各方面的系统性治理理念。对于如何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这充分表明了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要因地制宜、要抓住重点,要落地见效、惠及人民。概括而言,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是基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是关键,实践性与成效性的有机结合是保证。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因地制宜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能照搬其他乡村的整治模式,也不能一种模式运用到底,要运用建设中的先进理念,结合当地乡村的环境与特色开展振兴工作,总结出当地治理经验,走好自己的特色振兴路。“千万工程”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全面实施20年来,推动浙江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民生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举世瞩目成效。但要看到,这是综合考虑浙江乡村的具体环境、发展条件等方面的结果,属于浙江乡村治理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乡村而言,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发展特色产业,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基于本乡村所处地域环境,考察乡村产业基础,厚植于乡村文化,做到因地制宜。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浙江与四川,两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发展的产业不同;两者蕴含的文化底蕴不同,决定了创新的内容不同。具体到乡村,每个乡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又具有差异性,乡村分布的密与疏,乡村距城市位置的偏与近等都会影响建设方案。因而把握因地制宜搞建设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要求,也是必然要求。四川是我国西部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是国家发展重要的战略腹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对四川农业农村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探索总结治理经验,为“千万工程”经验贡献智慧与活力。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是关键
“两点论”要求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关注有利条件,也要警惕不利因素,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 “千万工程”提供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去乡村振兴聚焦于产业振兴,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现在不光产业振兴,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都要振兴,以产业振兴固基础、人才振兴强支撑、文化振兴凝力量、生态振兴保持续、组织振兴供保障。只有这样,乡村全面振兴才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重点论”要求乡村全面振兴中要把握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牢牢抓住了“人居环境”这一主要矛盾,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进行系列工作。在这之中同时又抓住了“厕所治理”,“污水治理”还有“垃圾治理”这些主要方面,并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从而取得了系列成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把握好这一点,始终聚焦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点难点,从乡村存在优势方面入手,环境差就优先从环境整治入手、农产品资源丰富则扩大优势、文旅资源丰富就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不能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把握好“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兼顾各方,又要抓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践性与成效性的有机结合是保证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探索出适合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设方案。如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 “脏乱差”现象,浙江乡村振兴中,通过“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使其“美如画”,其他乡村在全面振兴中要借鉴其经验,同时在解决新问题中总结经验。再比如,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进行“垃圾革命”,实行垃圾分类就是一大难点。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普及分类常识、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等难点,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总结出有效办法来引导村民形成良好习惯,为美丽乡村建设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要在注重实践中保证成效,实践性与成效性的有机结合,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与动力。通过“千万工程”,浙江乡村实现了环境的改善,使乡村更美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完善了基本公共服务,使村民收获幸福感,这是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性的体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主体是村民,受益首要对象也应是村民。如何检验成效性,就要看村民的腰包是否鼓起来、居住的环境是否美起来、生活的质量是否好起来。
以“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远而艰巨任务,涉及范围广、数量大,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始终立足于人民,着力改善乡村环境,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引领村民参与治理,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贡献力量。
(作者:夏义杰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