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和养老服务,让‘一老一小’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民生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四川省作为西部人口大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1.7%,0—3岁婴幼儿约280万,呈现典型的“两头沉”人口结构特征。《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决定》将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列为重点改革任务,这不仅是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积极应对,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基本思路:按人口分布配置资源,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
当前,四川省人口分布呈现显著的“三圈层”特征:成都平原经济区以18%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42%的人口,而川东北、川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不足100人/平方公里。这种人口分布特点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量大,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高;另一方面,人口稀少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虽然量小,但同样不可或缺。因此,按人口分布配置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按人口分布配置资源,意味着要根据人口的数量、密度、分布等因素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确保每个地区、每个人群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实施路径包括:制定科学的人口分布规划,明确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标准和要求;加强城乡、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是满足“一老一小”群体实际需求的重要途径。老年人群体需要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婴幼儿及相关群体需要安全、优质的育幼服务。因此,要根据“一老一小”群体的实际需求,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贴心的服务。
举措之一:加强婴幼儿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普惠性、多样化的育幼服务
完善休假与生育制度,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完善婚假和生育休假制度是保障职工权益、促进生育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包括:延长婚假时间,让职工有足够的时间筹备婚礼和享受新婚生活;增加生育休假天数,确保女职工在生育期间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建立灵活的休假制度,允许职工根据个人和家庭实际情况调整休假时间。生育补贴制度是应对人口结构失衡的有效政策工具。当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9,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2%,实施生育补贴具有三重必要性:首先,经济补偿功能显著,如深圳实施“三孩累计补贴3.75万元”政策后,户籍出生人口增幅达19%;其次,社会公平价值突出,通过覆盖2.4亿灵活就业人员等非正规就业群体,弥补现行生育保险制度缺口;第三,人口调控效果明确,参照法国实施“家庭津贴+托育补贴”政策使其生育率长期稳定在1.8以上。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生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孕前、孕中、孕后全程保健服务;加强生育医疗保健人才培养和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广生育健康知识和技术,提高公众对生育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强化普惠育幼服务,推进托幼一体化改革。普惠育幼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建设目标在于满足广大婴幼儿家庭的育幼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建设目标包括:建立覆盖城乡的普惠育幼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育幼服务;加强育幼服务人才培养和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广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育儿能力。托幼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在于整合托儿所和幼儿园资源、提高育幼服务效率和质量。实施策略包括:制定托幼一体化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加强托儿所和幼儿园之间的衔接和合作;推广托幼一体化服务模式和经验。整合资源、提升育幼服务的普惠性和质量是推进普惠育幼服务和托幼一体化改革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普惠育幼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加强育幼服务监管和评估体系建设,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举措之二: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服务网络,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服务模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不容忽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这一趋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劳动力市场紧缩、经济增长潜力受限、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市场供给压力,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的劳动力和经验。当然,这一政策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就业意愿,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为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适老化就业岗位。除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外,还需要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这包括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制定优惠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健康等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医养康养结合。在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这包括托底性、公益性、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设,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的健全。托底性、公益性、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网络是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对托底性养老服务的投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此外,还应推动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是完善养老服务网络的重要举措。落实子女带薪陪护护理时间制度,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大力发展志愿养老服务,探索“积分养老”“时间银行”等模式,深化社区内居家互助式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高它们的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同时,健全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机制,确保它们的公益性和高效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是完善养老服务网络的重要一环。应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身养老服务事业。同时,要加强对这些社会力量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它们的服务质量和规范性。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推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整合,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医养服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支持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建设。为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还需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并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提供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减轻他们的护理负担。政府应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投入和推广力度,提高老年人的参保率和受益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布局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生活服务,包括餐饮、娱乐、医疗等。政府应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支持和指导,推动它们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
举措之三: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机制,明确将改造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推进老旧小区单元门、电梯、公共活动空间等关键部位改造,按照“基础改造政府兜底、品质提升市场补充”原则,建立改造资金分担机制。在适儿化方面,可推广成都“15分钟托育圈”经验,每个社区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童享空间”。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应升级现有《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技术标准》,新增一些智能化改造指标。借鉴上海经验,开发“改造需求扫码上报”小程序,实现群众诉求直通政府部门。在农村地区可推广“互助改造”模式,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留守人员参与改造施工。此外还应建立改造后设施运营维护长效机制,明确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业委会三方责任,确保设施可持续使用。
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不断完善养老育幼事业与产业机制,织密养老育幼服务网络,力求为“一老一小”打造更加贴心、高效、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每一位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共同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和谐、进步的方向稳步前行。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MPA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 韩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