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既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为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擘画了战略蓝图。
科技教育突出求真底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人文教育凸显求善和求美基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厚植学生的非智力社会情感。科技教育授人以器,人文教育授人以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坚持科技为人文赋能,人文为科技铸魂,协同推进、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共生因子”融入教育生态系统,从认知观念、目标共识、学科融合和方式方法等维度系统发力,努力培养科技和人文素养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转变认知观念,把握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性
传统的认知观念往往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视为彼此独立的体系,这种观念滥觞于对教育体系形而上的理解与割裂式的划分,忽视了两者间内在的辩证统一性,或将致使教育成果的偏差,催生出两类大相径庭的人才:一类是如梁思成先生所深刻批判的“半个人”现象,他们精通技术、擅长操作各类高科技工具,却在精神世界与人文素养方面欠缺,缺乏对于人文理念、道德伦理以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另一类则是“边缘人”,他们沉浸在人文世界的广阔与深邃中,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却对现代科技知识、科学思维以及技术创新知之甚少,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社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呈现被社会边缘化的倾向。这种分裂的认知观念不仅限制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也阻碍了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双重驱动作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发展水平、实现国家综合实力跃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转变认知观念,摒弃传统教育中“重科技、轻人文”或“重人文、轻科技”的偏见。只有把握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性,才能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合力。
强化目标共识,准确把握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契合点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共识,不仅有助于构建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生态,还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同一教育的两个方面,在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上展现出显著的互补性与共通性。科技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的技术引领者,人文教育则培养的是具有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社会责任者。尽管二者在目标设定上各有侧重,但两者均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核心目标——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拥有宽广的跨学科视野,能够跨越科技与社会、人文与自然的界限,以全面的视角审视和理解复杂问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能够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实现这一目标共识的基础上,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关键在于找准两者的契合点,将科技教育中的逻辑推理、创新思维与人文教育中的情感体验、道德伦理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复杂人文问题的同时,也能学会以人文智慧为引领,科学审视科技的应用与发展,推动科技朝着更加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唯此,才能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推进学科融合,打破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专业壁垒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揭示出对立统一规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数学学科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数学,作为一门思维严谨、逻辑严密的学科,其内在的结构与原理为马克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工具。通过对数学中诸如矛盾、对立、转化等概念的深入剖析,马克思得以在更广阔的哲学领域里,洞察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同时为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这一伟大哲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为我们打破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专业壁垒,推进学科融合以强化二者协同,提供了现实启迪。
一方面,要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在传授科技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如在物理、化学等课程中,可以引入科学家事迹和科学史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不怕吃苦、乐于吃苦的奋斗精神;在科技伦理等课程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技手段为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要在人文教育中融入科技元素。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如在语文、历史等课程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用科技手段探索和表达人文思想。此外,还应构建文理交融的跨学科课程。将关涉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不同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专业壁垒,为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提供内生动力。如可以开设“科技与社会”“数学与哲学”“科技与人文”等跨学科课程,完善科技与人文专业知识图谱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探索科技与人文的交融点和创新点。
注重方式方法,探索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策略
在教育方式方法层面,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探索多元化的协同策略,以促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是以推行跨学科项目促协同。以跨学科的实践项目为基点,鼓励文科与理工类学生跨学科合作,在项目设计中要求学生融合科技知识与人文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二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促协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课题内容,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态度,提升自身感知自然、社会的能力,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如确定“数学中的哲学”这一研究课题,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积极寻求哲学专业的教师专业指导,以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模式共同推进课题的撰写进程。通过亲身体验领略哲学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魅力,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知识与素养的双重提升。
三是以数智技术赋能促协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交互操作手段重构历史情景,鼓励学生依据历史逻辑和事实依据,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虚拟环境中呈现的历史场景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判断,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壮丽史诗,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四是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促协同。可以考虑将科技和人文素养纳为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以科技和人文实践成果作为考核学生全面发展的又一量化标准,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宋田田,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