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巴蜀之声  

高质量发展100问 | 第71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应对人口流动的挑战?

2025-08-15 10:55:04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张琳

问:人口流动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应对人口流动的挑战?

答: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在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对“人、地、钱”三大基础要素进行充分利用和优化组合,其中“人”又是支配与撬动其他要素的核心支点。提前洞悉人口流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变化趋势,以人为中心推进城镇化和乡村建设、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城镇村布局、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而有效的实现路径。

人口流动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流动是由区域间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差异以及个人迁移成本与收益的差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3.76亿人,较2010年增长近70%。县域承载着全国60%的户籍人口、50%以上的常住人口以及约40%的城镇人口。当前,我国县域人口流动的总特点是:传统的以西部县域向东部大规模人口流动趋势减弱、返乡回流明显增多;县域内乡村人口加速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转移,县域市民化逐步成为市民化主流趋势,部分村落人口空心化突出;不同县域人口流动呈现分化态势,人口流动持续转向一、二线城市,大部分县域仍是人口净流出。

返乡回流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人口流动直接增加了县域劳动力供给,拉动了劳动力市场发展。同时,人口回流还会带动资金和技术回流。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进而促进县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迁移。另一方面,人口回流和产业的发展对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推动其完善。此外,人口流入和返乡回流将直接带动当地商贸服务业发展和提升社会消费能力。

而当前大多数县域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这对县域经济发展构成了多方面的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县域净流出人口总规模已超过1.55亿人,出现人口净流出的县域个数达1673个。深企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县域“十五五”规划研究报告》指出,全国90%的县域人口净流出。人口净流出带来的挑战包括:一是大量人口外流造成县域人口结构失衡,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加剧,也导致部分县域城乡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资源出现空间错配和供需失衡,这种配置困境又进一步削弱了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剧人才短缺;二是人口流失主要群体为青壮年,这些青壮年作为重要的消费人群也随之流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消费市场发展壮大;三是外流人口和人才大多不愿返乡,导致从产业到乡村再到基层治理等多领域出现人才短缺问题,不仅制约产业发展,让乡村振兴缺乏必要人才支撑,也加剧了基层治理队伍的人力不足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于留住县域内人口和吸引外部人口,因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人口流动趋势的变化。

根据人口流动特点采取适宜的经济发展路径。兴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对受大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并融入其产业链发展的县城,要加快与大城市的产业合作与商贸交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对拥有较好区位条件的县城,应积极承接发达城市的产业迁移,同时加大县域内部科技转化平台建设,探索在科研领军型城市建立技术飞地,进而推动承接产业转型升级。针对缺乏发展资源优势的县城,要尝试多点突破,积极引进各种类型的企业,不应过度强调规模体量,而是从补全县域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等层面,给予外来企业切实的发展支持。

紧扣人口流动趋势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贯彻“以人为本、以产兴城”理念,对内发掘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产业,向外寻求产业协作,发挥不同县域的资源互补优势,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和县域经济承载力。面对人口回流趋势,需要根据县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引进更多与之相适配的产业形态,提供县域内就业机会,逐步吸引外出务工人群回流。要切实改善县域务工环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系统开展县域劳动者技能培训;完善县域商贸消费服务设施,丰富县域商贸服务街区业态,为县域消费群体提供更多适宜消费的渠道和机会。

顺应人口流动变化调整县域“城—镇—村”空间布局。县域空间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布局优化需与人口流动趋势紧密契合。立足县域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城乡空间布局,精准调节城镇化扩张速度。要以超前谋划的思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同步推进,优化县城内部功能分区,发展重点镇和中心镇,科学推进合村并居规划实施。要协同规划“产业园区+镇区”空间布局,结合镇域人口密度、就业结构等特征,形成与镇域人口结构相适配的产业场景,同时为县域发展预留弹性土地空间,缓解经济发展用地压力。

依循人口流向发展精准适配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深入调研、精准测算、科学研判所处县域的人口流动形势,密切把握县域内部人口总量、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等动向,建立人口流动与基本公共服务精准适配机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制定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提高城乡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等资源供给效率。对于人口持续流失且发展乏力的县域,综合评估现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打破固有的公共服务供给思维定式,重点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服务,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的模式。

构建人口等要素更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适应人口流动趋势的县域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推动县域经济、金融投资等关键领域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破解影响城乡“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破除阻碍技术、数据等各类新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有效化解城乡两级在人口流动中出现的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服务供给等新难点。此外,积极改善县域营商环境,破除县域市场壁垒和垄断行为,维护民营企业合法利益,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得到同等对待、享受公平竞争,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信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克俊、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