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巴蜀之声  

高质量发展100问 | 第72问:如何以“投资于人”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08-15 10:55:32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张琳

问:“投资于人”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键结合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以“投资于人”推动高质量发展?

答: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投资于人”作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的具体举措,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所谓“投资于人”,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资金资源更多投入到满足人的需要、推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上。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投资于人”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内在要求。人是需要的主体。人类历史活动是在满足旧的需要又产生新的需要中展开的,可以说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人的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这样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涵盖富足、智能、便捷、公平、正义、健康、绿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的要求,并且需要的层次在不断提高,需要的多样性在不断丰富。“投资于人”,能够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

“投资于人”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是财富的主体。“材料要素如果没有劳动要素就根本不能创造财富”,真正的财富不是外在的物,而是人内在的本质力量。在生产力发展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当人将自己的爱好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脑力劳动充分释放智力潜能,点燃创新创造的火花,突破科技发展的瓶颈,就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由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中,人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尤为关键。“投资于人”,在以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投资于人”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人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蕴含着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投资于人”,在以塑造现代的人、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升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投资于人”并非投向“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进而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主要聚焦民生领域面向消费者、劳动者和建设者。

聚焦消费者。202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加显著。投资于消费者,充分释放消费潜能、提升投资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促进供需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

聚焦劳动者。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不断跃升为基本内涵。其中,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队伍,主要包括能够前瞻性把握科技创新突破方向的战略科学家、能够通过攻克基础研究和“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创新的科技领军人才、能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高质量产品的高技能人才。投资于劳动者,以人才链为统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聚焦建设者。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质量型“人才红利”。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这就需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投资于建设者,以年轻人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放开手脚、增强本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可通过以下路径以“投资于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优化政府投资,扩大消费需求,推进城市更新和企业设备更新,以更好地通过“投资于物”创造高质量物质条件、夯实“投资于人”的物质基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增加优质消费品供给,加强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餐饮消费、文旅体育消费、购物消费、大宗商品消费、健康养老托育消费、社区消费新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推动扩大入境消费,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能力自主培养。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推进学科结构改革,加大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学科交叉和基础学科自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集成电路、核心种源、科研仪器、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方面建设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人才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大国工匠。加强海外人才引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健全人口综合服务体系。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家政等服务需求。着眼出生托育、教育成长、劳动就业、养老服务等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一体化保障体系。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统筹人口结构、质量、分布变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彬彬、黄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