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洁
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中央再一次召开 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一脉相承地延续十年以来的总体方向,但更彰显了转型发展的坚定决心。城市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任务,从转型、发展、传承三个维度来看,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型,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亟待探寻新思路。
做好城市工作需要持续进行并进一步深化
这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做好城市工作“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思想和方法相对照,可明显发现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指导思想与中心任务是一贯的,是持续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工作的内容更加具体化。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城市工作任务的必要。一是任务的长期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10年前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表现为城市的大幅扩张与城市人口的稳定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扩张式的城市建设。针对当时的建设现实,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并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等要求。通过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政府首次将城市设计工作作为精细化城市建设的抓手,无论是学术还是实践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建设工作开始出现质的变化,变得细致,内容也从增量转向存量品质提升。二是工作进一步深化的迫切性。过去近10年的城市建设为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定下了主旋律,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品质提升。对比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几个关键点,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等,均是10年前就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如今再谈转型与品质提升,表明城市工作尚未达成一个理想状态,转型工作需要持续进行并且进一步深化。
高品质城市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建设法规控制
高质量发展与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品质,后者追求数量。眼下,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其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宜居城市。宜居城市应该具有亲和的生活空间,它应该是小尺度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交通是便捷的,建筑的功能是高度混合的,城市空间(街道、广场)的形态是明确并能给人以安全感的。这些内容近10年来已逐步呈现,但显然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或深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另一方面需要修订和完善城市建设法规。
高品质的城市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建设法规控制。目前的规范中许多条款是应对当年的扩张式发展,已不适应如今城市更新与高品质建设的需求。比如,高品质的城市空间需要较高的建筑密度(40%以上),而我们城市规划的密度控制一般明显低于这个指标。只有建筑密度上去了,街道空间的宽度才能压缩下来。没有密度,空间的尺度无法控制,更不能营造出人性化的空间。再比如城市功能组织,我们的规划中一般施行功能分区,项目内以及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无法实现,这直接导致城市空间活力的缺失,更无法支持便捷的城市生活。因此,新形势下建筑法规的修订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从建筑密度的上限控制转为下限控制,从平面化的功能分区转向立体化的功能混合。此外,我们建造了一些使用效率不高的大型建筑设施,它们的使用效率亟待提升。要维持各项设施的可持续性,切实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提升空间绩效也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精细化城市建设需要使城市空间尺度更宜人
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均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视作重点任务,今年的会议更将其作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的内容之一,可以说提高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城市工作中的价值和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实践。这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环境的保护,还在许多新建项目中越来越多地展现了自身文化。相对于新建项目,历史环境的保护对资金投入、开发理念、设计能力、技术等各方面都要求更高。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继续依赖大项目、大投入来应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工作,不仅难以保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也不符合历史环境的精细化保护工作。
精细化的城市建设必然区别于过去的大项目推动的建设。顾名思义,精细就是要求通过小项目建设提升多样性,使城市空间的尺度更加宜人。我们首先需要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地推动城市建设。其次,小项目有利于民间的智慧与资本进入建设市场,从而摆脱长期以来对政府资金投入的严重依赖。近两年,广东广州相继印发实施了传统风貌建筑日常维护与修缮资金补助办法、历史建筑修缮补助办法,采取“小修”补贴与“大修”补助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居民自主修缮积极性。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做法。只有双向发力,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动力有机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工作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创新之路。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我们不能将风貌保护仅仅理解为建筑物的保护与更新。过去,我们有些地方忽略了另一类城市风貌载体,即历史的城市街巷体系。小的尺度与致密紧凑的街巷造就了传统的社会生活网络,也是城市历史风貌现象中最关键和最引人瞩目之处。如今有些地方的现代新城之所以让人感到不适,重要的原因就是街巷结构与宜人尺度的丧失。德国柏林经过40年更新改造,以全新的建筑承载起城市的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新建筑的填补重塑历史街坊,实现空间层面的城市风貌保护,成为新时代保护与发展领域全球范围内的典范。将城市空间视作城市风貌的载体,建筑的更替就可以不改变城市的空间,我们就可以用新建筑再现城市的历史,这将是一种更加主动的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