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主线,以“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为依托,以精品路线为载体整合文旅资源,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应用,发展智慧文旅;促进产业融合提质升级、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文旅质效提升;培育文旅融合复合型创新人才、深化文旅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高地
□杨颖
四川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文旅资源谱系,202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游客总花费再创新高,分别达到11.19亿人次、1.76万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四川由文旅大省向文旅强省迈进、文旅产业实现量质齐升的关键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为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整体部署,为实践探索提供了指引。
资源整合
从点状开发到全域协同
四川素有“文宗自古出巴蜀”“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民族文化,非遗、文物等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等八大类旅游资源24.5万余处。然而,长期以来的点状开发,导致了“重旅轻文、景强文弱”问题,亟待打破行政壁垒、整合文旅资源,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主线,贯穿文旅融合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旅游发展,赋予旅游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赋能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承载传播文化价值,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各地要围绕文博旅游、红色旅游、演艺赛事、生态康养度假、农文旅融合五大重点业态,精准定位、做强特色,形成竞相发展、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要聚焦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难题,把牢方向、大胆探索,以深化改革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真正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以“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为依托,整合全省文旅资源。在全省层面,加快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进一步提升三星堆—金沙、九寨沟—黄龙、大熊猫、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翠云廊—剑门关等品牌知名度,提升标志性品牌国际影响力。在区域层面,支持各地做强特色文旅名片,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深化文旅名城建设,做强巴蜀名人文旅品牌,打造“川字号”文旅名品。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建强四川文旅宣传推广平台,增强文化交流、旅游推介功能,强化新媒体传播,把四川文旅品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
以精品路线为载体,促进区域合作共赢。高标准建设国道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藏羌彝民族风情、蜀道三国文化等主题文旅风景道,打造一批标志性文旅旗舰项目,加强川渝联动,推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精品线路。深化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文旅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强化跨区域分工、错位发展,以古蜀文化、三国蜀汉文化、三苏文化、大熊猫文化等为重点,实施巴蜀文脉赓续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推进皮洛、三星堆、城坝、罗家坝、江口明末古战场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实现区域文旅资源优势互补,努力提升各地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市场主体互利共赢。
科技赋能
从传统旅游到智慧文旅
近年来,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的深度渗透,催生了数字文博、线上展演、云上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AI导游、智能调度等技术重构文旅服务。未来的文化旅游业,一定是由科技赋能的智慧文旅。
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文旅+互联网”的整合推广模式,充分利用好线上旅游App等新媒体平台,加大细分领域传播和体验式信息传播力度,让游客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变成寻访体验式深度游、沉浸游,实现文旅产业质效提升。加快智慧景区、智慧交通、智慧服务区建设,创新推动文旅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横向融合,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走向智慧化。加快文旅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文旅信息收集、交换和共享机制平台,为在川旅游者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旅游服务资讯。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加快发展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创意、网络视听、超高清视频、科幻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覆盖文化资源采集、存储、开发的一体化文化大数据体系,推进文化专网与算力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创新策源地。强化文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市场需求牵引、科技研发支撑、成果转化加速的创新生态。重点突破沉浸式交互、虚实融合、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施一批文旅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数字博物馆、云演艺等创新业态。通过技术创新重构旅游产品形态、服务模式和消费体验。
量质并重
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
四川是文旅大省,但是产品同质化、服务标准化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业态发展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与经济大省地位和文旅资源优势不相称,亟待探索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跨越路径。
促进产业融合提质升级。坚持“文旅+百业”与“百业+文旅”良性互动,精准把握产业耦合点,推动文旅产业与关联产业多维融合。巩固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等成熟业态,重点培育文化内涵与旅游体验有机统一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促进文旅与工业、教育、体育、康养、农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增加优质产品供给。推动品牌、业态、服务、机制创新,探索巴蜀特色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重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联动发展;打造演艺赛事产业发展高地,培育“演艺+旅游”新消费场景;建设生态康养度假胜地,形成多层次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培育“跟着演出游四川”“跟着赛事游四川”“跟着美食游四川”“跟着影视游四川”等新业态。推出一批传统与现代结合、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文旅项目,不断刷新游客体验,打开文旅发展新空间。
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加大对文旅领域知名企业、知名团队、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力度,鼓励实体经济、影视制作、演艺院团等领域的龙头企业积极投资文旅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梯度培育中小文旅企业,建立文旅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大高品质产品供给,开发“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复合型产品,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文旅融合新业态,结合四川的传统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元素,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围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演艺经济等,创新推出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
提升文旅融合服务品质。强化交通协同效能,打造以航空枢纽、高铁干线、旅游专线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重点推进重点旅游城市与核心景区间的快速通道建设,构建“一站直达、无缝衔接”的“快旅”交通体系。实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统筹推进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智慧导览系统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品质。立足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构建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智能化服务体系,优化入境通关便利化政策、规范文旅市场经营秩序、推进多语种标识系统改造,全面提升文旅服务国际化水平,推动四川文旅服务从地域品牌向全球品牌升级。
人才支撑
从瓶颈制约到人才高地
四川文旅融合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瓶颈,应加强人才培育、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人才支撑文旅融合、融合实践反哺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加快建成文旅融合人才高地。
培育文旅融合复合型创新人才。推动人才链与教育链有机融合,面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趋势,支持文化旅游相关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围绕文旅融合需求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持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实施“四川文化英才”培养工程,探索文物修复、策展策划、古建筑工程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面向导游、民宿管家、景区服务人员等一线岗位,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切实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
深化文旅融合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特别优秀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申报高级职称,并放宽学历、资历、层级限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紧缺高层次文旅人才实施专项津贴制度,完善梯度化人才安居体系,优化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健全人才激励措施,建立绩效与薪酬联动机制,充分释放政策红利,通过人性化措施增强人才黏性,为四川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四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扩大内需、强化产业支撑、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四川文旅产业须着力推动业态发展多元化、产品供给更优质、品牌塑造成体系、文旅企业强筋骨,系统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持续滋养巴蜀文化根基,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注入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四川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