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校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融入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法学教育从“经院式培养”走向共研共育的试点探索,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与高校通过角色融合、功能互补、技术耦合重构生态位,形成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特征的法治生命共同体,重塑法治人才培养坐标,形成助推法学教育生态系统重构的路径
□董璐
法学教育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今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只有推动法学教育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高校才能完成培养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之使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下,高校、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三者互动多限于“挂牌子”“做讲座”“听庭审”等形式,未能破除教育生态“资源孤岛”困境,导致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契合社会需求方向。在高校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站,是探索解决传统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矛盾的创新途径,是诊所式法学教育中国化的特色之路,其核心是借助校地协同机制重塑法学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法治人才培养与社会治理需求的双向赋能。
共建型服务站的三维价值。将高校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融入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法学教育从“经院式培养”走向共研共育的试点探索,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价值理念上,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使静态法律条文在具体纠纷解决中获得动态诠释,促使学生从书本案例学习者逐步成长为实际纠纷解决者,弥合理论法学与实践法学的本体论鸿沟。二是方法路径上,从传统单向知识传授转向知识技能并举,校地各方形成共研共育的新型合作模式,将着力点放在合力育人上,将各自的优势整合并植入法学实践教学中,打破单向输出局限,形成“教育赋能治理”与“治理反哺教育”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实践定位上,从人才供给的终端升级为统筹推进法治建设的支点,将法学教育教学过程嵌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相融合,这既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导向”的生动诠释,也是新时代法学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重塑法治人才培养的三维坐标。高校公共法律服务站推动教育生态从“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转型,既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践举措,也是积极响应“校地协同育人”政策要求的有力方式。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与高校通过角色融合、功能互补、技术耦合重构生态位,形成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特征的法治生命共同体,重塑法治人才培养的三维坐标。一是主体关系重构。服务站实现了教育主体功能固化的破壁联通,形成了“三牵一体”的协同架构。司法机关从资源供应者转为教育共建者,深度介入培养方案制定和教育课程开发,将司法智慧转化为教育资本;法律服务机构从培训对象转变为实务导师,从真实案件视角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构建职业道德社会化的传导机制;高校从“育人中心”转变为“资源整合枢纽”,构建起“课堂讲授—服务站实训—基层治理服务”育人链条,完成转化学习理论的核心跃迁。二是资源配置创新。纵向搭建“司法解释—教学案例—学术研究”的通道,将法律规范融合典型案例取代陈旧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转化为日常教学内容,解决教学素材更新滞后难题;横向形成“基层法律事务需求—服务站诊断—演练教学论”反应闭环,确保教育内容始终与当下社会法治实践及理念保持正反馈和一致性,有效实现实践智慧向教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各主体的社会价值,也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法治创新提供了范式参考。三是价值生产模式变革。服务站为法学生提供“实战化”学习场景,推动教育重心从“课堂”向“社会”转移,重构法学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关联与能量流动,将法治人才培养嵌入社会治理网络。这种“做中学”模式使默会知识通过实践参与得以传递和内化,塑造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上升体系,定位于精准提供新时代需要的法治人才。
共建型服务站助推法学教育生态系统重构的路径。首先,建立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框架。一方面,搭建省级法治教育协同中心,制定校地协同育人实施纲要,明确教育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在服务站建设中的权责边界。另一方面,创新教师发展制度,将参与服务站指导工作作为教师聘期考核的核心指标,设立“双师型卓越教师奖”;同时完善学生实践学分认证体系,建立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创新素养和社会贡献等加权评价模型。通过构建教师发展新标准和学生能力认证多元模型,打破校地人员流动与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壁垒。其次,打造素养融合的课程生态系统。重点培育法治人才的四维能力:以法律检索、证据审查等为抓手夯实职业根基,以模拟法庭、合规审查等为重点提升专业能力,以数字法治实验室、人工智能法律应用等为依托培育创新能力,以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等项目为载体强化价值引领。最后,建设智慧教育协同平台。构建校地数据共享中枢,实现三大功能集成:司法大数据分析模块动态感知基层法治需求,精准匹配教学关键;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重现复杂法律场景,提升风险预判能力;云端协同教研平台达成跨区域师资共用。借助数字化转型延伸服务站服务触角,通过数据驱动提升培养效果。
(作者系乐山师范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