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巴蜀之声  

高质量发展100问 | 第73问: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08-22 15:33:58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周濛

问: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答:就业关乎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是保民生、促发展和稳预期的重要支撑。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提出,“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就业排在“四稳”之首,举足轻重。党的二十大着眼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大部署。高质量充分就业就是要实现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的互促共进。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等;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不仅有活干,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是新发展阶段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超过7亿的庞大就业人群、城镇年均超1300万人的新增就业规模,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大的现实,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实践进程中就业工作的重要地位。回顾我国就业政策的发展,可以发现存在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是重视劳动参与。我国超大规模的人口本身就决定了“有效提供劳动者参与发展机会”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二是重视劳动效率提高。这是内生于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价值取向。短期看,在一个既定的发展阶段和就业环境下,劳动参与和劳动效率提高之间,往往存在着政策目标冲突和实践中的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但从长期看,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衍生出更高水平的劳动参与和劳动效率相互促进的新结构。就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权衡效率与公平、短期与长期、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就业结构演变及其综合效应的发挥创造更为稳定的制度容纳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提出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对发展现实的回应,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工作总体思路的一贯坚持。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构建起发展和就业之间的新联系机制和新匹配结构,高质量发展必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反过来,高质量充分就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时代以来,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就业工作也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就业的影响逐步加深,“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现象同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突出;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提升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劳动者的迫切愿望。过去依靠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形成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通过劳动要素驱动来扩大就业规模的做法有效性下降。实现就业容量和质量的互促共进,关键是要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就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来稳定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稳定就业的社会综合效应实现的渠道和机制;另一方面,回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的更高要求,围绕新的就业场景、就业模式,突出效率目标,通过就业政策的引导、规范和支持,为人力资源的积累和新就业增长点的培育创造条件。同时,就业优先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不断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此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注重守正创新思想方法的应用。“守正”关键是要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就业优先,确保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创新”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就业岗位、就业市场、就业能力、就业结构、困难人群等突出矛盾与问题,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劳动就业制度及其实施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相适应。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是共同富裕的首要原则,也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应有之义。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有效保护劳动权益,形成人人能够参与、人人愿意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一是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二是要坚持发挥市场在劳动、知识、技术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卡点堵点问题。敏锐把握、积极引导、合理规范新经济的发展,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推进就业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使人民群众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以就业质量和稳定性的提高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在激励。三是加强劳动权益保护。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四是积极培育和倡导新时代劳动精神。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劳动观、择业观、就业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富有时代特征的劳动精神,营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包容社会环境,以劳动新精神、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四川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张芮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