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动态  >  学习交流  

牢记人民在我心中 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2016-08-22 16:34:29
来源:本站
编辑:蔡晓慧

  牢记人民在我心中

  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中共乐山市委书记 彭 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字统贯全文,气势恢宏,意蕴深厚,深深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和全体党员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反复通读讲话原文,自己深刻领悟到,讲话的核心要义,就是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联系一个地方的党委工作,要时刻牢记人民在我心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人民满意的发展。结合乐山实际,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绿色发展主路径,做好“生态乐山”大文章,让绿色发展成果造福350多万乐山人民群众,朝着实现全市人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

  一、强化旅游主导,培育富民产业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乐山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有文化与自然、水利3处世界遗产,有2个5A和9个4A级景区,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带动全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强三次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佛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旅游业挑起富民兴市的大梁。

  一是扩容提质。坚持传承保护开发并举,做优两核、做靓名片,加快峨眉山景区环线建设,开展峨眉前山景区规划,做好峨眉山千佛顶、万佛顶景点和乐山大佛“凌云九峰、峰峰有寺”景点恢复的论证规划和建设工作,打造峨眉河旅游产业带,增强景区可达性、可观性、可鉴性,提升核心景区品质。

  二是景城一体。坚持绿色打底、江河为骨、文化为魂,深入挖掘名山秀水等优势资源,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快建设“三江六岸”景观带,依托岷江港航电建成后形成的20余平方公里湖面,规划建设五个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一湖五湿地”滨水旅游休闲度假区,把乐山建设成为居者舒心、游客留念、投资商向往的美丽城市。

  三是全域旅游。抓住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大峨眉”旅游牌,深度开发峨边黑竹沟、犍为桫椤湖、马边大风顶等特色旅游资源。主动对接人民群众在森林旅游、休闲游憩、生态养生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以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为特点的森林康养和森林休闲业,为人民群众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创造更好条件,推动乐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二、建设绿色城乡,筑造宜居家园

  绿色是城镇的竞争力所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城镇未来。乐山地势“七山二丘一平”,森林覆盖率达55.47%,主城区三江汇流,山水相融、景城相依,我们要使绿色成为乐山城市魅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一是建设“一城两新区”。坚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同步推进,统筹新城与旧城互动、协调发展,疏旧建新、南拓西延,建设“一城两新区”,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让城市生活更加贴近生态自然。“一城”,即利用减容、增绿、控高、修复等方式,显山露水,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展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两新区”,即充分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规划建设苏稽、冠英两大“城市新区”,让环境成就民生的舒适感、碧水成就美丽的愉悦感、蓝天成就幸福的获得感。

  二是建设特色小镇。把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和产业发展的新平台,紧扣乐山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挖掘佛禅、武术、茶叶、民俗等文化独特内涵,聚焦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等功能叠加,突出核心优势产业,增强小镇特色产业的集聚度,保护好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通过改造、新建、挖掘等方式,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三是建设美丽新村。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全面实施脱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近郊建综合体、远郊建聚居点、彝区建新彝寨,着力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化、民居设计特色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新型村落布局,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幸福美丽新村909个,彝家新寨133个。

  三、发展绿色工业,守护青山绿水

  青山绿水是大自然对乐山的馈赠。乐山轻重工业三七开,传统产业比重大,环境承载压力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要正确处理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遵循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客观规律,加快发展新型工业,打造绿色生态工业体系,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青山绿水。

  一是重塑乐山工业版图。打破“县县都搞集中区”的发展模式,形成“一核三区”工业布局格局。“一核”,即把乐山国家级高新区打造为创新发展核心区,通过“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研发、孵化、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三区”,即在五通桥、犍为规划建设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两个工业新区,承接现有14个工业园区产业转移,提高集中集约发展水平;在夹江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展与“两个目的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新材料,今年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9%,到2020年提高到45%以上;推动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低碳发展,年内完成技改投资25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四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五通桥“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园”等为引领,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

  三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紧紧围绕全省“一号工程”,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建成中科创新育成中心,推进乐山国检中心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建成“乐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峨眉山创客梦工厂创新创业孵化器”两个省级平台,年内建成在孵企业或项目1000个以上。到2020年建成全省创新型城市。

  四、攻坚生态脱贫,同步全面小康

  生态资源是乐山小凉山区的最大优势。我们要着力抓好生态脱贫,增强彝区内生动力,引导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解决好青山绿水掩盖下的贫穷问题,努力打造大小凉山脱贫攻坚示范区,带领10.67万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是移民搬迁挪“穷窝”。实施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立足“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全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全力改善居住条件,推进今年明确的9261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落实到户并全面建成投用,确保生态移民“住上好房子”。

  二是培育产业拔“穷根”。坚持以增强“造血”功能为立足点,支持易地搬迁地区发展中药材、畜牧业等有机农业,市财政列支1000万元用于有机农业的补助、贴息、担保,带动贫困户新(改)建农林基地4.5万亩,发展畜禽养殖37.9万头(只)。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丰富马边烟峰彝寨、玛瑙苗寨旅游业态,发展“农业观光园+民俗表演”“蔬菜基地+彝(农)家乐”,确保生态移民“过上好日子”。

  三是提升能力断“穷脉”。坚持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着眼点,全面实行彝区“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解决彝区学校“两房”建设问题,全面消除彝区学生“两人一铺”问题;对标“一村一幼”“一村一卫”全覆盖目标,今年新改建村幼儿园140所、村卫生室23个,新落实民族医士定向招生100名;实施“1+1”就业技能培训,确保生态移民“练就好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