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梅松武
观大势,识大局,理性看待“增速换挡”。
分析当前经济发展态势,我们看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趋势性变化,增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信心,同时也看到了稳增长的严峻挑战,增强了攻坚克难的责任感。用权威人士的话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性有增无减,我国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持续,新旧动力转换尚未完成,产业、地区、行业分化明显,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就四川而言,受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态势尚未根本扭转,“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正处于变中求进、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稳增长仍是当前最大民心!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首先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增速换挡”,即经济增长速度正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去5年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由2010年的10.4%逐步下降到2014年的7.4%,国民经济呈现出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新常态下看经济发展,不能只看增长率,即使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量也已经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也就是说,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而是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不能把经济下行视为新常态,不能把需求不足视为新常态,不能把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全都归结为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新”,不仅新在当前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换挡”等新特征,而且包含新的战略布局、新的战略机遇、新的增长动力、新的经济增长点。
理性看待新常态下“增速换挡”,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到中高速的转变适应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就四川而言,前些年我们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的大投资,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的大开发,以及信贷、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大投入。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我们不能不主动把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之路。
理性看待新常态下“增速换挡”,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常态下,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看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化解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没有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切都是空谈。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必须保持在合理区间,要防止经济增长滑出底线。“增速可以换挡,但不能失速失势,更不能挂空挡”。就四川而言,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我们不能不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没有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怎么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理性看待新常态下“增速换挡”,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新机遇、新动力、新增长点。君不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互动”蕴藏多少市场机遇?君不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激活多少增长极、增长点?君不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实践中驱动多少创新动力?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变中求进,变中求新,变中突破,我们对“增速换挡”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