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从“文化自信”做起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不断升温,笔者留意到“中华好诗词”节目上一个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不满16岁的小姑娘出口成章,名言佳句信手拈来,古典诗词功底非常扎实,最重要的是,从她说话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听出对自己祖国深深的认同和骄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每天享受着祖国快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却对祖国吹毛求疵,横竖不顺眼,觉得自己祖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天天想着移居国外,如此大的反差,不得不让人深思。
改革开放后,我国明确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国策。但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那便是人们误以为抓物质要甚于抓精神,这就导致一部分人鼓吹文化无用论,更有甚者,则通过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抹黑中国文化,试图彻底否定中国五千年文明。最近一些年,欧美文化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这给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中西文明发生激烈碰撞、冲突,垃圾文化也开始沉渣泛起、盛嚣尘上。同时,在市场经济的营利性的驱动下,不少国人放下手中传统的书本,搁置本国的文化,极力鼓吹外来文化,好像什么都是国外的好,这种过分压低本国文化、拔高外来文化,集中体现在动不动就反思这个反思那个、动不动就拿党史国史说事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丛书中中删掉的“去中国化”举动,是很悲哀的。此语一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也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广泛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按照笔者愚见,传统文化,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源泉,更应该为现代化理论自信提供服务。中华历史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浩瀚的世界史上,独领风骚千余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与其他国家平等友好交往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广袤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过无数炎黄子孙,承载着繁荣璀璨的华夏文化,难道还不够国人自豪和自信吗?
“欲灭其国,必去其史”,历史不等于文化,但却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人不自信,卑微的人格会充分的彰显。一个人对祖国的文化不自信,卖国的嘴脸会尽显无遗。江流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总有根,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即使身在国外,甚至终身从未踏入自己的祖国,每逢传统佳节,都会向祖国遥敬一杯酒。有的人虽然身在国内,尽管从未踏出自己的祖国,但是穷尽一切的办法出国,或者在国内过“洋人”的生活。中华文化就是国人的“源”,就是国人的“根”,爱国的标准不在于身在何方,而在于“源”在哪里,“根”在何处。
习近平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诚然,在当今时代,中华文化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肩上,都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担子。国人应当有这份历史担当和历史使命,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让中华文化实现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文化自信其实也是爱国情怀的一种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空口号,而是有很多载体,其中传播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有了文化自信,才会有民族自信,才会有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才能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然而,文化从哪里传承,从哪里发展,从哪里升华,就从文化自信开始,从我辈开始,从此时开始吧!
(赵延宾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敦仁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