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文稿  

家风奏响核心价值观进行曲

2016-11-21 11:25:16
来源:本站
编辑:罗梦宇

家风奏响核心价值观进行曲

作者:樊泽民

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习近平,精彩评论,家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家风开启人的德行修养。家风这个似已淡出公众视野多年的词语,被全社会再次进一步重视起来,成了“火热”的公众话题,迅速唤起了人们对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家风之所以火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与强调。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家教的这一论述,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的家风建设摆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议程上来。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怎样从家庭入手培育正确价值观?一个凝重而迫切的问题,在“家风”之问中清晰凸显。这也启发很多人去寻找、追问自己的家风,收获了特别的惊喜。

家风的基本内涵

每个家庭都有家风。有的家庭的家风比较明确,孩子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的家庭可能家风不太明确。但是家风是一直都有的,并且会在不同家庭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时代之间呈现出差异性、传承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点。家风是什么?不同家庭的家风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一致的,就是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但不同家庭的家风的表述可能有所差别,比如,传统的家风讲仁义礼智信,现代人讲,“艰苦奋斗、努力向上”、“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积极向上、好好做人”、“诚实、诚恳、以诚待人”、“长者为尊、尊敬长辈、不忘根、不忘本”、“一是一、二是二”、“夫妻爱、子女孝、家庭和”、“爱拼敢赢、老实做事、品质过硬”、“勤奋、不断学习”、“少说空话多干事,干好本职”、“对不同人、不同事的理解和包容”、“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要有手艺和真本事”、“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屋宽不如心宽”、“为人坦诚、忠厚”、“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要能够吃苦”、“人贵勤、学贵恒”、“崇俭、崇廉、崇勤、崇学、崇实、崇国”、“虚心有节、刚直不阿”、“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勤学上进,与人为善”、“不说狂话大话,更不说谎话,只说真话”、“走过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做人要实在一些,朴实一点,厚道一点”、“人要勇敢,忠于自己,不枉此生”、“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快活钱,管眼前;血汗钱,万万年”等等,这些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每个人对“家风”的独特理解,折射出普通百姓内心深蕴的家国情怀。

这些五花八门的表述,看上去形式不同,但实质内容都比较接近,昭示着做人做事、立身立业、对人对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价值约束和倡导。追问家风,就是寻找家庭的主流价值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颜色和味道。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内涵。一个人、一个家庭不可能事事、时时一帆风顺,家风这种精神的力量会给人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以克服人生的不顺遂、不如意。家风好比是种子,好种出好苗,一个好的家风、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有好家才能走得远。千百年来,无数家庭认同并信守这些朴素的道理。中国有句老话“积善之家,有余庆”,家风无形,好的家风就是无声教诲,惠泽于家庭成员。有了好的家风,孩子才有出息、才能成才;积德行善,家业才会绵延长久,兴旺发达。

家风的社会、政治双重意义和功能

家风好不好,是判断一个人人品高下的重要参考。《论语?学而篇》就讲了家风的重要作用。好的家风能够孕育出好人,而好人必然是社会秩序的促进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熏陶的,勤俭、节约、好学、上进等等,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好的家风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全社会的教化和熏陶作用非常重要。《孟子》里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好的家风孕育好的公民,好的公民组成好的社会,好的社会推动形成好的国家治理。家风绝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国家稳定祥和、社会良性有序的重大问题。

好的家风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大学》里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论语》里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经典语句。为政者的“正”,不但具有公正的含义,还具有重要的伦理含义,即要在道德上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和看重党员干部的家风问题。他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

家教家风连着党风政风。领导干部家庭建设,应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入手,把搞好家教家风作为“三严三实”的一个“修炼所”、“检验场”,成为处理公与私、小家与大家、个人与群众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治家的根本遵循。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本质的体现。领导干部有自己的家庭,要关爱家人,这是人之常情。但以什么理念、态度、方式关爱,却大有学问。领导干部要带头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带动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共产党人的家庭亲情,一定要摆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下。领导干部对家庭利益的追求,一定要在遵纪守法、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底线与境界中获取。

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养育出人格健全的社会个体至关重要,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繁荣发展不可或缺。良好家风的积淀、传承、传播,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风”,家风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讨论家风,不仅仅是怀念过往,更当憧憬未来。随着全民素质的提升,家风建设必能结出更多硕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能真正落细落小、落地生根。家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家风家教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家风家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微观化。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现代家风的形成机制,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努力营造孝老爱亲的环境,助人为乐、甘于吃亏的情操,实事求是的作风,立志成才、勇于担当的精神。反映在社会教育中,发挥学校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引导“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正能量,形成宽广的视野与胸怀,养成热爱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接地气”局面,养成遵纪守法、追求理性、严格约束的日常习惯。

扎实推进家风建设

耳濡目染中传承。中华民族自古即以家国情怀为重。从一个人成长的历程来看,家风的传承,更多地靠耳濡目染。家长要用一言一行影响家庭,教会孩子做人应该吃苦耐劳、多为他人着想。无形的家风会成为推动一个人自我不断修为的手臂。家风是家庭文化,能从小影响一个人,也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在家风建设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家长要真切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影响孩子成长的第一关键人,多做有正能量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自私、不守法,甚至滥用家庭暴力,素质亟待提升。有的孩子上小学后,在一年级便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风不正引起的。家教传承是很细致,很具体的。对孩子的教育,就像雕刻一样,需要不断地精雕细琢,才能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一个国家、民族和家庭的重要展现方式是国风、族风、民风,能留住记忆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诵读经典感悟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现在孩子身上折射出的不同家庭教育的问题,令人思考。某小学老师在自己所带的班级开展过家风小调查,主题是:你们家有家风吗?它是什么?结果,70%的孩子回答有家风,30%的孩子表示没有或不知何为家风。这个老师发现回答没有或者不知道家风的孩子在行为习惯、与人交往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家庭和孩子共同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美好的品质。以经典阅读促进家风建设,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润物无声。

家长要自觉不做“问题父母”。在家风建设中,家长的理念比知识重要,创新比方法重要,身教比说教重要。罗曼?罗兰曾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家风,体现着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风尚。“家”这个字内涵丰富,有大有小。你和爱人、孩子是一个家,和父母、兄弟姐妹是一个家。一个学校、一个单位是一个家。家风、校风、社风,互相融通、互相影响。让每一个小家都成为温馨港湾、厚德之所,“国泰民安”这四个字才会更有分量。“问题孩子”背后,往往都有“问题父母”。这里分享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妈妈演绎“孔融让梨”,递去一个苹果,孩子却毫不犹豫咬下一口,令她心里一凉。当孩子拿起另一个苹果又咬一口,她生气挥了一巴掌。没想到,孩子一句话让她的心融化了:“我想帮你尝一尝哪个更甜。”家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和信息传播,更多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教育中的“情”“理”“义”诸方面都非常关键。要重温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家风家教资源。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遗子黄金满筐,不如一经。注重礼义、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治家的好传统。美好的家庭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积德之家,必无灾殃。”对子女的真正关爱是树德育人,留下家人受用不尽、社会皆得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家教不仅是以言教训,而且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先要率先垂范,增强德育的自觉性。要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国家教育、社会教育、单位教育的关系,以长效机制推动家风建设,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灵魂。

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新型家风。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它积淀下来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再回到家庭。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弘扬好的传统家教,汲取《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典籍中的有益成分,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家风本该是一个人人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但很多人感到难以回答,这体现了传统和现代未能有效对接的缺憾。文化是一条河,我们从过去游向未来,不能割裂上游和下游的关系。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新型家风,一面守护传统美德,一面适当弘扬现代成分,比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等。今天的家风建设,应该站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开展,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基点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提倡创新与个性。我们需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不是独善其身的“私民”。

寻找“最美家庭”彰显时代新风。全国妇联在全国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通过讲述最美家庭的故事,展示中国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彰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家风新面貌。这成为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家庭道德文明建设一个重要途径。寻找“美丽家庭”,结果自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寻找的过程。“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得到广大妇女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全国各地议文明家风家规、讲家庭和谐故事、秀家庭幸福生活、共建美满家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寻找最美家庭是一个展示机会,展示了优良的家风家教,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是心灵的港湾;对于国家来说,家是社会和谐的细胞。而一个家是否称得上是“最美”,外在表现是关系和睦,内部原因则是家风和家教。作为最能深入中国人内心的无形力量,家风家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而正是这些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最终让每个人都感到刻骨铭心的道德力量。每个幸福的家庭,必然会有深厚的家风家教,这些东西已经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血脉当中。有好家风作为精神支柱,最美家庭才能长盛不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变得更加具体和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从社会现实来看,家风不仅是价值、伦理层面的宏观问题,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息息相关。将家风家教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能通过它很好地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乏最美家庭的典范。在“最美家庭”寻找中,一个个最美家庭的涌现,因其强烈的感染力,让每个家庭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要学习最美家庭的家庭观念和优良家风,更要在社会发扬那些优秀的家风,让每个家庭、整个社会都和和美美、幸福和谐。

创新家风宣传方式。家风宣传不能变成冷冰冰的说教,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温情,生动活泼,才能真正接地气、见效果。家风宣传教育要选好话题,才能入情入理。“家风”既是一个价值层面、伦理层面的问题,又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息息相关。每家有每家的规矩,每家有每家的传统,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优秀道德观念,就是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家风家教具有独特作用。多少年来,我们惯于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社会实施道德教化,向百姓传播宏大的原则。家风和家教,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通道找到了对应点。“家”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键点,是一座桥。理学家朱熹有一个比方:家亦是“大政”,一国有公家之政、私家之政,家教就是私家之政。按儒家伦理,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家庭教养,使人获得进入公共社会的基本品质。现代社会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家庭”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核心家庭”,即两代人的家庭,取代了世代型大家庭。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传统家族的规范力量减弱使家教的影响减弱,道德和伦理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缺乏。现在核心家庭的年轻父母,很难做到重视道德与修身,有时甚至不能成为合格的施教者,而应该成为施教对象。

凸显传统文化的生动性。每个家庭应该把自己最生动的部分展示出来。总结家风和家教,就是在总结中华民族的精神能力和精神力量。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不是把一般性的传统和家风展示出来,要挖掘其生动性,因为每种家风家教都有自己生动的内容和过程。家庭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文化传承与道德教育、人格培养方面更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对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家风家教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公民德性的培育上。爱国,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伦理所讲的“忠”。中国自古以来不仅有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传统,更有忠孝传家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传统美德。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友善就是我们古代所讲的仁德,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些都可以通过家风家教的传承培育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情感。一个人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的影响,有了好品质,就具有了较高的文明素质,自然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乐善合群,以自由、平等、公平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才会自觉遵守社会的法治和正义秩序。按儒家的孝道理论讲,在家能够孝亲悌长,在社会上好犯上作乱者必然鲜矣,这自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修德不仅能使人乐善合群,更能兴国,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在家孝亲,就能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博施济众,以天下为己任。

家风家教,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新闻传播,都应持续关注,使大家看到更长远、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它也将有助于我们国人建立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作出独特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风家教具有涵养作用。古往今来,我们民族的先辈重视家风教育。诸子百家、《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教义影响千年;同时,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不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法律规范人的外部行为,作用于人的大脑,影响人的理性,家风家教影响的是人的内心的良知和价值判断,是从根源上和本质上对人的行为产生一种影响。家风家教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现在的年轻人对家风家教的追求和价值体现,顺序是爱和感恩、独立和民主、平等和自由。家风家训虽然属于道德和文化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向善,与法治的作用不谋而合。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训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能够承担起守护社会共有核心价值理念的责任,为人们的道德与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法律中的公序良俗原则,规定了民事行为必须遵守社会道德等等。对于我国现在物权法中的财产所有权原则,也是可以在家训家规中找到依据的,而刑法中的犯罪和刑罚,更是来自于古老的家法家规。优良的家风可以弥补法律功能上的空缺,以道德观念自我约束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弱犯罪动机。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