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学习天地  >  文稿  

纪念长征 信仰永存

2016-11-22 11:02:26
来源:本站
编辑:罗梦宇

纪念长征 信仰永存

来源:求是网

作者:陈丽曦 林嘉祥 林春来

关键词:习近平,精彩评论,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党的领导

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诗篇。

解读这段话,我不由想起80年前的伟大长征。

重温80年前这样一次艰苦惨烈长途跋涉的精神内核——那是一次为了信仰的远行。信仰二字,仿佛飘渺却又充满正能量,带来无穷的战斗力。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是凭借着信仰,一次次一步步坚挺过去,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使得信仰更“亮”,动力更足,后劲更强。

方志敏被捕了。在监狱中,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这就是信仰!陈毅《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叶挺将军的那首《囚歌》:“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就是信仰,如果没有这个信仰,长征是不可能走下来的。

一位红军说:“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句话格外动人。在残酷的战斗当中失去手臂的余秋里,那时候正在突围,没有药品,不可能坐下来疗伤,只能用绳子把伤胳膊捆在身上奔跑,3天以后敌情缓解了,他胳膊掉下来了,已经严重溃烂。他活下来了,他的生命力是不可思议的。长征当中最严酷的一场战役就是湘江战役。不可想象那条小小的湘江能倒下5万人之多——红军长征出发的时候有8万多人,过了湘江只剩下3万多。陈树湘是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一位红军师长,负责后卫的。陈树湘带兵死守阵地。当中央军队终于过去之后,34师被重重包围,最后全部壮烈牺牲。陈树湘师长躺在担架上,用手撕开自己腹部的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扭断而死;成了“断肠英雄”的他长眠于湘江边上。长征的时候,草地在川西,那里没有人烟。红军中毒的人很多,没有办法医治。当他们倒下的那一刻,没有遗憾的,心中有一种梦想,有信仰支撑。在这支队伍当中官兵是平等的,当看到那些试吃的党员倒下,那些目不识丁的小红军,生生死死都要跟着这支队伍,哪怕明天死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成就了伟大的长征,信仰积淀出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革命前辈风采,高山仰止。在和平年代,我们在追求道德、人格、政治素养和信仰这样的精神层面时,必须要做到像钢铁一样坚定。否则,面对种种复杂的社会考验,可能会失去方向。我们所必须努力的,只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坚守信仰追求,奉献时代和人民。

80年过去了,长征精神仍在我们身边,特别是青年人身上得以体现和传承,他们有的到偏远山区支教扶贫、有的沿江河行程数千里考察水质、有的每年远赴沙漠地区栽树绿化……支撑这些远行的信仰,和支撑80年前长征战士的并无区别——为了更好的国家,更幸福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一如既往的美好。在这个英姿勃发的盛夏,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仿佛行走在川西。在黄龙、九寨沟这些著名景点都能看到一些纪念碑,那是红军曾经经过的地方。以如此一往无前的精神来面对自然考验的,唯数长征。“人定胜天”这句话在哲理的层次上是被长征实现过。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经受了苦难的极端考验,雪山草地,茫茫高山,绝大部分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能够以如此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自然考验的,唯独长征。

在这个盛夏,纪念长征时,我们仿佛就在会宁街头,目睹盛况,兴高采烈,为信仰的胜利举杯畅饮。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在80年前的1936年10月,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胜利结束长征。对于长征,我们似乎已经十分熟悉,小学课文、无数影视作品,至今还在网络世界中被“90后”传播的长征组歌……都一遍遍讲述着长征的故事。这故事里,我们的情感五味杂陈,佩服、吃惊、担心、忧伤、悲痛,等等。特别是小时候,听老一辈说起长征,最多的就是红军过草地的艰难与困苦;上学读书时候,长征就是历史书那一页页的血和泪,这应该就是信仰,信仰在词典的解释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是心灵的产物,长征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也是共产主义战士的信仰。一些人重走长征路,走的是路,感悟的是心,也能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坚强决心。回首党的95年的风雨历史,我们更应该继续发扬长征精神,重拾起那段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今天重温那段岁月,于我们而言,虽少了一些切身的体会与感受,但不得不由衷的敬佩,这信仰代代相传。

在这个盛夏,纪念长征时,感念长征的不易与艰辛,感念长征的壮烈与牺牲,感念长征的伟大与不朽。长征是一种流动状态,是一种行军状态,是一种突围状态。长征就是一座信仰的丰碑。长征在精神层面上深刻地影响了人类进程。人类文明发展史当中,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支撑的。双方力量的对比如此悬殊,这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没有过。长征中的这支武装力量,经受住了最严酷的敌我关系的考验。党所领导的红军官兵,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心中拥抱着他们的信仰,是信仰的力量使他们无惧于任何强敌。长征当中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缺了这种精神,人类文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坚信信仰的力量,作为一个个个体,如果你拥抱自己内心的精神价值,你人生的成功几率会提高不少;作为一个民族,永远坚守自己崇尚的那份精神价值,永远拥抱着自己的那份信仰,这个信仰就是我们民族的复兴和昌盛,就是中国梦,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相信民族复兴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我们民族的主心骨还在,信仰的旗帜还在高高飘扬。

长征永远在我们心中!无论今日中国还是未来中国,强盛永远靠的是民族精神来高度凝聚。需要我们不断从前辈那里去寻找精神力量。在一些人眼里,我们正处于一个信仰和理想缺失的时代,信仰和理想好像已成为一种多余和奢侈,不再是一种可贵和必须的东西来终身追求。金钱和权势,别墅、豪车和名牌物件以及安逸生活成了信仰和理想的同义词,至于追求或坚持某种正义和更高境界的信仰就更说不上了。一些人对于正能量传递上有所忽略,他们似乎只能在日常平庸忙碌的生活里,蜷缩在光亮的客厅里啃着鸭脖子,从屏幕上那群星肆情的花花世界中满足各自的梦想,以此获得稍许解脱。现实越是这样,张扬信仰、理想问题就越必要,也更具有现实意义。物质主义并不能把信仰和理想遗忘干净或彻底荡涤。我坚信,信仰之花的凋谢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零落;信仰的功能不像影视剧、不像明星秀,它不只是娱人,不只是让人看得开心,在信仰方面,有更严肃的事可做,有更广阔的舞台去展示,可能要修正一下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怀揣太多的东西,这可能会被自己给搞崩溃,而行走的长征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装备至上、技术至上的时代里,凭借信仰的心理的强壮仍然是排在准备清单上的第一位,我有我的信仰,我的长征简化了我的生活,深化了我的思想。所以在信仰方面,需要继续长征。

回首长征,始知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种激情和追求。信仰是一切言行的准则和指南,终生深信不移、执著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生命便充满了激情和诗意。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是靠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度尊崇和信服,红军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红军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以苦为乐,迸发出了常理下难以实现的革命激情。信仰是一种追求。是对真理的热爱和执着。为了信仰,长征中无数先烈战死沙场。很多烈士临终前还深情地说:“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

长征是结束了,可路还长着呢,我们得一直走下去!我们行进在永不停止的征途上。当历史已进入一个实利时代,追问梦想对于思考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出路,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启示。我们应该扩展出更多维度,更多层面,更多可能,把信仰当作一种香味,不受任何约束地向四面八方散发和流动,不要漠视信仰的存在,应该在历史、现实、梦想与个人命运之间,让信仰的脉络分明。

今天,且用信仰为自己增添青春的气息和无限的活力。有了信仰,才有一颗青春不老的心,用新鲜目光,去观察描述和解读这个世界,我们的时代才有青春的精神面貌,从而去照亮前行的路子。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所写的:如朝阳、如乳虎、如侠、如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

经营我们心中的信仰。信仰在与金钱、荣誉的较量中是很容易败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凸显,信仰缺失的问题逐渐显现。一些人“什么也不信”,说什么“要信仰何用”。这些错误的认识需要我们用真理和事实的力量去批判,像经营我们的经济建设一样,去经营信仰。信仰最重要的是“极度的尊崇和信服”,而“尊崇和信服”源于理性思考。

科学信仰的建立,更需要认真的学习和深刻的领悟,在学习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会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强大威力,自觉的形成尊崇和信服的心理状态;自觉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经营信仰,更需要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继续艰苦奋斗,把它作为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回忆纪念长征,就是要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致富的“新长征”的胜利。今日中国需要更多有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设者去为之奋斗,才能心想事成。把信仰当作人生支点吧。你就会惊喜发现,同样可以像长征中的先烈一样创造出种种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