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发展聚合力 追赶超越谱新篇
市第四次党代会是达州进入“十三五”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描绘了同步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丽达州的宏伟蓝图。就大竹而言,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专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定力,按照包惠书记对大竹“四个走在全市前列”的要求,加快同步全面小康建成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步伐,争当达州次级突破排头兵,奋力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一、站在新起点:后发优势凸显,机遇千载难逢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求,要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站高谋远预判大势,又立足市情谋定而动,努力走出一条遵循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达州实际的后发崛起之路。站在新的历史当口,大竹与全市一样面临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宏观形势,“五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正处在政策机遇释放期。未来五年,随着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省市“十三五”规划、川渝合作备忘录等加快实施,大竹作为渝广达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全省重点开发区县和川东渝北区域重镇,“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历史上最有条件争取政策支持的黄金期。正处在全面小康决战期。大竹作为省定贫困县,区域贫困与“插花式”贫困共存,加快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紧紧抓住第一要务,补齐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需求最迫切的短板,打好打胜全面小康攻坚战。正处在产业升级关键期。传统产业面临升级空间趋窄的严峻形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刚步入跑道,未来五年是大竹大企业老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新企业新产业集聚壮大的关键期。必须主动融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大浪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正处在新动力培育攻坚期。大竹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有阶段性、周期性因素,但根本是结构性问题,焦点在供给侧。必须使经济工作全面深度转到新常态这个轨道上来,打好供给侧结构调整硬仗,培育新的经济结构。正处在矛盾风险交织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观念深刻转变、利益加速调整和矛盾集中凸显的阶段,发展风险与社会矛盾交织,必须因势利导,有效防范,调动好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使发展给群众带来更多福祉和利益。
二、谋划新思路:开拓发展空间,厚植竞争优势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立足基本市情和阶段性特征,因势而动、顺势而谋,科学制定了“12335”总体要求,为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大竹县认真贯彻市委决策部署,着力增强战略定力,拓展战略内涵,深化战略实践,确立了“1256”战略布局:“1”即,保持“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不动摇;“2”即,完善了“为同步全面小康和建成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而奋斗”的总体目标和奋斗目标;“5”即,在坚持“加快发展、加速转型、追赶超越”工作取向基础上,大力实施投资、创新、改革、开放、市场“五大驱动”;“6”即,加快建成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现代工业集聚创新示范区、现代商贸物流发展示范区、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响亮提出“激情干事业、实干兴大竹”的号召和“五讲五比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和作风要求,激励党员干部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追赶超越。
三、开启新征程:决胜脱贫攻坚、奋力追赶超越
宏伟蓝图令人憧憬,历史使命催人奋进。大竹县将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奋力推动大竹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加快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和建成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目标。
(一)坚持扩量与提质协同发力。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关键是解决总量不足的即期问题和质量不高的长远问题,要求我们在巩固投资、扩大消费的基础上,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一是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县级领导挂包重点项目制度,加快推进山后快速通道二三期、达渝高速大竹南出口等2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84个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向项目要质量、要进度。二是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认真对接各类“补短板、调结构”工程包,强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策划、储备和滚动实施,聚力推进交通水利、商贸物流、信息网络、城镇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充分挖掘释放投资潜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三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用活“五大政策支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优化供给结构,着力增强发展动能、质量效益和经济活力。
(二)坚持脱贫与民生同步推进。脱贫攻坚,军令如山;悠悠万事,民生为先。脱贫攻坚与民生改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共同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进“六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和10个专项方案,聚力打赢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和兜底脱贫硬仗,确保实现目标任务。二是全力以赴保障改善民生。持续深化“9+8”民生工程,制度化开展县城社区民生实事、实干惠民电视公开承诺践诺和政府“民生大事”办理,大力实施人民满意教育、文化惠民、人文卫生计生和食品安全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三)坚持创新与市场双轮驱动。以创新的理念和开放的视野,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大文章,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一是加快建成现代工业集聚创新示范区。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深入实施“6+5”产业振兴计划,打造以西部皮鞋城、川粤国际皮鞋产业园为龙头的百亿鞋服产业集群,以星擎电子科技、黎明光电产业园为牵引的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积极争创省级经开区。二是加快建成现代商贸物流发展示范区。坚持以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为牵引,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现代金融业、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三是加快建成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农业“1243”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四川第五届温泉旅游节效应,加快建设“五大精品景区”,拓展旅行新业态,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坚持城市与农村统筹推进。积极顺应城镇化加速发展新趋势,坚持山前与山后统筹、扩容与提质并重、宜业与宜居同步,探索一条“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一是加快推进通道建设。打造“一环两航三铁三高速五干线”交通环线,聚力抓好“四条通道”建设:即2016年底前实现全线通车的南大梁高速公路,争取规划建设大竹-百节机场快速通道,协助启动达渝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城口-大竹-垫江高速公路进规立项。二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抓好宜居县城和海绵城市试点,加快推进“五大特色建筑群”、“三横三纵”城区路网和“两中心五园六馆”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扎实推进城乡统筹。按Ⅰ型小城市标准建设商贸重镇、工业强镇和旅游名镇。规划建成一批传统村落,彰显川东民居特色,提升幸福美丽新村水平,形成县城、小城镇、新村协调互促发展格局。四是加快改善城乡环境。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绿化竹乡”行动和“五治”工程,打造碧水青山、绿色低碳、生态健康的人居环境。
(五)坚持改革与开放同步实施。找准新常态下改革开放的主攻点和突破口,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建成川东渝北最具活力、最富商机的发展前沿和开放高地。一是坚定推进改革攻坚。围绕“22+18”改革部署,加快推进大竹县撤县设市,深化庙坝镇“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扩权强镇”试点。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二是加快构筑开放高地。把握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四川和重庆设立国家自贸区等契机,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充分发挥7个智力支乡联谊会和各类商会推介作用,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空间。(中共大竹县委书记 何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