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让青山绿水长驻美丽凉山

2017-02-13 15:03:54
来源:本站
编辑:蔡晓慧

  让青山绿水长驻美丽凉山

  绿色生态是凉山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立州,突出资源科学保护开发利用,强化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用绿色这把“金钥匙”打开脱贫致富奔康之门,探索走出转型发展与绿色强州相结合、脱贫奔康与生态富民相结合的路子,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示范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统筹“133”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协调的发展空间。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一圈三片三走廊”发展格局,推动全域凉山竞相发展、差异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全省次极突破的新兴增长极。一是加快建设西昌经济圈。提升建设西昌首位城市,发挥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整合优化宁南、普格、昭觉、喜德、盐源、木里6县优势资源,推动经济圈县市发展联手、产业联合、经济联动,加强交通互联互通、项目合作、商贸交流、现代农业合作,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筑牢全州经济发展核心支撑。二是差异化发展“三大片区”。安宁河谷地区立足加快转型发展、率先全面小康,以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强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西昌钒钛等产业园区优化提升,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大凉山彝区立足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开发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强县,促进改善环境、消除贫困相融互动。木里藏区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以治理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林业和林下经济,促进生态与发展相统一。三是创新发展“三走廊”沿江经济带。依托安宁河流域生态水系建设,注重融入民俗民风、农耕文化和水源文化元素,开发“水韵月城·西昌”“凤凰水城·德昌”“奔月水乡·冕宁”和滨河新型城镇,突出山水、阳光、温泉、湿地等资源,打造复合型康养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带、特色农业展示带、休闲农业体验带,推进“农、文、旅”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安宁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突出打造沿江清洁能源走廊,坚持水电、风电、光电互补,整装开发清洁能源,加快乌东德、白鹤滩等巨型水电站建设,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开发,逐步建成6000万千瓦水电、1000万千瓦风电、500万千瓦光电装机的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

  ——实施“433”攻坚行动,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把治理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守护好凉山大山大水大资源。一是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四大工程。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大不宜耕作土地造林绿化、退化林地生态修复和封育恢复力度,多种途径补充林地和增加森林资源,2020年森林覆盖全州国土一半。实施江河湿地修复治理工程,沿安宁河建设河、湖、沟、渠、水库连通畅流的流域生态水系,创建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加强金沙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在干流和重要支流建设一批基干防护林带和林水相依景观带,示范推动邛海、泸沽湖、马湖、乐安、谷克德生态基地建设,划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实施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工程,加强地震次生灾害、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综合治理,对粗放开采的矿区废弃地、尾矿坝开展安全评估、地质监测和生态治理。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大风顶、螺髻山、冶勒、马鞍山大熊猫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建设。二是实施全民增绿三大行动。开展全民植树增绿提升行动,农户以种植经果林,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广大师生以义务植树为重点,开展“我为凉山植树添绿”活动,确保5年内人均种树100棵以上。开展造林增绿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实现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滩造林全覆盖,以11个国贫县为重点,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开展城乡增绿提升行动,推动森林进城围城,消灭城镇可视范围内“林地天窗”,突出集中栽植环村林,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三是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行绿色施工,综合整治餐饮油烟污染,严格管控木炭烧烤,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开展安宁河流域等矿冶资源集中开发地区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在江河源头区、水资源涵养区、水环境敏感区全面清理拆除排污工矿企业。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重金属污染土地、危险固体废物堆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实施化肥和农药使用减量行动,提高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到2020年,县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0%以上,地表水水质断面优良比例88%以上。

  ——发展“3+N”绿色产业,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以供给侧结构需求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彻底转变“一矿独大”、低端粗放的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是集约化发展新型工业。创新资源开发模式,研发生产钒钛低微合金钢、高强度汽车板、超导材料、磁性材料等新产品,引进发展先进电力装备、机械铸造、汽车零部件、钢构件、燃料和储能电池等装备制造业,加速构建清洁能源、战略资源、装备制造、药品食品及信息化“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创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充分发挥留存电量、土地供应、激励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等要素调节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钢材、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和铜镍、铅锌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产能转移、转产升级。二是特色化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果、薯、蔬、草、药”+加工+电商的一体化现代农业,做大做优烤烟、马铃薯、苦荞、蚕桑、蔬菜、水果、花卉、草食畜禽、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产品层次,围绕苦荞高端产品开发、马铃薯主粮化等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壮大“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三是品牌化发展“全域旅游”。把旅游业作为首位产业全方位规划、全产业打造、全业态融合,以“三山两湖一海”等重点景区为龙头,带动全州164个景区景点系统开发,推进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试点创建,提升发展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换季办公总部基地,全力打造融水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文化体验、航天科技、暗物质探秘、高峡平湖、寻访洛克九百里为一体的世界级品牌旅游线路,加快发展彝族文化体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攀西大裂谷生态休闲、人文生态体验“四大片区”,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胜地。四是多元化发展绿色成长型产业。坚持“去库存”和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建材、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广钢结构建筑模式,加快建设全省现代建筑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大凉山阿斯牛牛春天工社”等品牌效应,着力提升“大凉山”绿色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创新发展绿色文化产业,挖掘开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南丝路文化等多元文化,放大《彝红》《彝海结盟》、华谊兄弟·西昌影视小镇等文化辐射效应,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体育等深度融合。科学有序开发玛瑙资源,加快南红玛瑙文化产业园和生态保护开发区建设,做大中国南红玛瑙品牌。

  ——推进“四个好”达标创建,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脱贫摘帽是凉山的头等大事、当务之急,必须把治穷与治山治水紧密结合,把治愚与倡导现代文明新风紧密结合,在绿色发展中推进脱贫攻坚,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一是建设生态美丽乡村。以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为带动,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推进西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会理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县,以及德昌、宁南等园林县城和城镇创建,打造一批美丽社区、美丽机关、美丽企业、美丽校园等,让城镇更加绿色宜居。坚持“先难后易”和“五新同步”,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推广钢结构新民居集成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安宁河新村、彝家新寨和藏区新居。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对居住在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23.5万贫困群众有序生态移民,实现搬得出、住得稳、能发展。到2020年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3000个,改善58.6万群众居住条件。二是多措并举推动生态富民。大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在发挥放大比较优势中选准发展重点,实施“1+X”林业生态产业发展“三年会战”,加快发展以核桃、油橄榄、油用牡丹为主的1500万亩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到2020年全州农业人口人均林业产业基地面积6亩,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4000元左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群众树立“不挖山、不砍树,乡村旅游能致富”理念,兴建农家乐、彝家乐、藏家乐,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风情体验等特色业态,加快旅游富民步伐。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开发盘活林地、水源、草场等集体资源,以量化股份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两手抓,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抓好“三建四改五洗”活动,改变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畜粪乱堆等不良习惯,倡导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和生活理念,积极推广“电代柴、煤代柴”,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实现旧俗换新风。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村道入户路硬化、河渠沟塘净化、村容村貌美化、能源清洁化,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年专项行动,统筹开展村容村貌改造,营造洁净优美生活环境。引导群众转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生育观念,大力倡导优生优育,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促进人口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着力少年儿童绿色文明生活方式习惯养成,开展“小手牵大手”系列活动,带动家庭、影响社会,形成全社会绿色生活新风尚。

  (作者:中共凉山州委书记 林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