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四川省党委(党组)中心组  >  理论研究  >  理论成果  

用理论宣传凝聚思想

2017-04-07 10:35:52
来源:本站
编辑:蔡晓慧

用理论宣传凝聚思想

———阿坝州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的经验启示

理论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基层理论宣讲是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践的桥梁,是让党的理论最迅速最广泛同人民群众见面的基本途径。近年来,阿坝州在基层理论宣讲中不断努力,探索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宣讲方式,形成品牌,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为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架起了理论与群众理解沟通的“连心桥”。

一、主要做法

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宣讲就跟进一步。近年来,阿坝州理论宣讲战线主动适应新常态,立足于大局大事大势,组建特色宣讲品牌、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形成了回应干部群众理论需求、联通干部群众理论兴趣、适应干部群众接受习惯的基层理论宣讲格局。

(一)从“课堂讲”到“流动讲”。开展理论宣讲是正确舆论引导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往开展宣讲,我们组织的州、县宣讲团成员多从讲师团、党校和有关单位挑选而来,他们的宣讲有激情,但方法不够灵活,特别是针对边远牧区群众,几乎不能做到“双语”并用,让群众难理解、难消化、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出现“用不着、顾不上、吃不透、下不去”的现实困境。为使党的理论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我们力求在宣讲方式上有所创新。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等草地县,针对地广人稀、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和通讯网络滞后,导致农牧民群众渴求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渴求精神食粮却因信息渠道不畅而力不从心的实际问题,精选了政治素质高、藏汉双语表达能力强、业务素质精、身体素质好的人员组建藏汉双语“马背宣讲团”、姐妹宣讲团等深入高山牧区、药山深处、边远村寨从吃饭穿衣、上学就医、产业发展、增加收入等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话题入手,开展法制、科技咨询、纠纷调解、卫生服务、文艺演出等宣讲,用深入浅出的大白话和家常话讲群众能明白的道理,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农牧民群众亲热的称他们是传递党的声音的“播音员”、帮困解难的“帮扶员”、维护稳定的“治安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表演员”,在草原上树立了一面永远不倒的流动党旗。如今“马背宣讲团”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百姓都说:“要了解政策找马背党校,了解牲畜问题找马背科普,有了纠纷找马背法庭,牧闲时间白天看马背艺术团、晚上看马背电影,看到‘马背宣讲团’,就像看到了亲人。”这种宣传与文化的有机结合,理论宣讲与舆论引导的有效衔接,不同层次、区域和群众的有效覆盖,搭建了牧区宣传教育新平台,深受牧民群众喜爱,促进了牧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架起了干群连心桥,探索出一条牧区宣讲新路子。创新的宣讲方式实现了理论宣讲从“课堂讲”到“流动讲”。

(二)从“强迫听”到“我爱听”。理论宣讲要想真正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站稳脚、走下去,必须在宣讲品牌上下功夫。我们通过多年探索,针对不同的宣讲对象,组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宣讲品牌。如今的理论大课堂、藏汉双语联合宣讲团、乡村干部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女子法宣队、科普宣讲团、“关爱草原母亲”姐妹宣讲团、高僧大德宣讲团等宣讲品牌在各县形成,并具有一定影响力。比如,壤塘县抽调藏语翻译、法律、藏语言文学等多专业人才,经过法律、实用口才、藏语口语、政策形势等多学科的培训,组建了藏汉双语“女子法宣队”开展“三山一界”,“远牧点”,“持戒守法,爱国爱教”,“与法同行,珍爱生命”,“小手拉大手”等藏汉双语宣讲活动。“女子法宣队”还深入乡镇进行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最需要、最想了解的法律、政策并编译成藏汉双语手册,目前已编制藏汉双语《寺庙法律读本》、《法律知识便民册》、《农村青壮年法制教育读本》、《农牧民法律知识手册》和法制年历、挂图、宣传单等与壤塘县县情相结合的普法资料。同时,为使法制宣传更为生动,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女子法宣队”还收集全县典型案例,并加以整理、翻译成《壤塘县典型案例系列》,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演绎,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好评,实现了法制宣传多方位、全覆盖,提升了社会法律素养、法制化建设水平,使法理精神之蕾在壤巴拉大地簇簇盛开。九寨沟县整合理论宣讲力量,借助“百千万”人才培训和“三项宣传”进万家,在县级机关设立教育党员干部的“大课堂”,各乡镇成立自己的课堂,行政村成立政策、法律、科技宣讲组。这种依托“大课堂”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成为集宣传、培训、学习、教育于一体的平台,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针对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集中宣讲难度大的问题,若尔盖县开办县乡两级夜校,县委书记、县长带头讲,科级干部和业务骨干分别讲,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风廉政建设等问题,扩大宣讲覆盖面,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拓展思维的平台,增强了基层党员干部尽心竭力服务群众、解决民忧的服务意识,融洽了干群关系,取得攻心化人成效。丰富的宣讲内容实现了理论宣讲从“强迫听”到“我爱听”。

(三)从“我讲你听”到“双向互动”。传统的理论教育一大难题就是“不爱听、没味道”,针对这点,我们在宣讲形式上大胆创新,努力使宣讲内容不枯燥、宣讲方式不呆板、与群众沟通无障碍,加强心与心沟通,打破课堂界限,进行互动交流,没有空对空的说教,没有心与心的隔阂,努力为群众在政策上解“渴”、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讲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管用”的话。如,汶川县开展《汶川故事——我的一天》,从身边发现典型,讲述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一天,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和积极评价。九寨沟县整合群众路线“大家谈”、县委党校和“琵琶弹唱”三大资源,充分利用“大家谈”平台和县委党校进行集中宣讲,通过老歌填新词的方式,利用“琵琶弹唱”,走进操场院坝、生产基地把党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方针政策带进村组社区、带进基层群众。阿坝县通过莲宝叶则艺术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富民惠民政策等编成藏汉双语顺口溜、歌词等,以说唱、相声、小品、歌曲等形式展现给农牧民群众,让群众参与到其中,寓教于乐,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灵活的宣讲形式实现了理论宣讲从“我讲你听”到“双向互动”。

二、经验启示

近年来,阿坝州各具特色的基层理论宣讲,将抽象的理论、生硬的教育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在现实中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社会影响力,探索出理论宣讲再上新台阶的经验启示。

(一)满足群众需求是增强基层理论宣讲针对性的根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日益增加,对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深入了解认知的渴望也日益强烈。群众不是不需要理论,而是更需要“适销对路”的理论宣传,是要贴近群众的解疑释惑。开展理论宣讲,只有根据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才能让群众得到满足。因此,理论宣讲的选题在内容上要贴近群众的关切点,紧扣群众的兴奋点,才会吸引群众“眼球”。比如,我们的“百姓宣讲团”从群众的视角、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一起话成就、谈感受,讲解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给大家带来的巨大变化,诉说党与百姓的血肉联系,深入浅出地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化抽象为具体。我们在全州开展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州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宣讲活动中,从密切联系我州推进依法治州、建设法治阿坝的生动实践,联系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法治需求入手,开展依法治州宣讲。从紧密联系我州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实效,联系推进反腐倡廉的迫切需要入手,开展从严治党宣讲等。事实证明,只有搞清楚群众想听什么、想看什么、想要什么,使宣传教育内容鲜活生动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被群众接受,才能真正“适销对路”。

(二)创新宣讲形式是增强基层理论宣讲实效性的关键。宣讲活动要化远为近,既要把重大理论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又要真正让干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听了受用,真正使理论教育在基层落地生根,融入群众。为此,好的宣讲方式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单一、枯燥的“宣讲员台上讲、百姓台下听”的宣讲形式已不能满足群众所需,必须切实转变理论宣讲形式,要变“不愿听、不想听、不得不听”为“愿意听、想要听、主动听”,以合适的宣讲载体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理论宣讲的魅力。在宣讲中,要求注重接地气,化繁为简,要大众化、群众化,简单明了,坚持大道理用“土专家”来讲。善于运用生动、朴实、鲜活的语言,善于运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语言,把高深理论转化为浅显道理,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针对不同宣讲对象和宣讲内容,阿坝州创新宣讲方式,从各行各业选调不同专长的干部群众作为宣讲员开展宣讲,达到宣讲预期效果。比如,在开展寺庙双语宣讲中,结合宣讲对象的实际,采取小型分散、座谈交流、播放阿坝近年来发展的新实践新成就光碟等方式开展宣讲。宣讲中还对部分宣讲人员用汉语宣讲的内容进行了现场翻译,保证了广大僧尼能听懂、能接受、能明白。事实证明,只有用群众能接收的方式宣讲,才能让广大群众听清楚、弄明白。

(三)促进参与互动是增强基层理论宣讲可持续性的保障。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要善于用别人能接受、能参与的方式来传递宣讲的内容。通过话语系统的转变,互动交流的方式,化大道理为小道理,化深刻性为通俗性,实现从“说教式”向“引导式”、从“号召式”向“激发式”的转变。要走村入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寨、进寺院,让人“围观”,设计互动宣讲,让更多人参与。在面对面的近距离宣讲交流中,要让群众得到宣讲员口头的回答、目光的交流、感情的互动,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科学理论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要化虚为实,坚持从群众实践中挖掘事例,从群众身边收集素材,把高深抽象的理论观念形态,落实到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具体事、眼前事上。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扩大宣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让更多人知晓、参与并理解、接受。我们在宣讲中采取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成就、群众讲身边事的方式开展宣讲。比如,为达到“与群众、僧尼面对面、近距离、心连心交流”目的,各县宣讲团深入社区村寨、学校、寺院、农家书屋、农户,既开展集中宣讲,又开展坝坝会式的宣讲,有的组织马背上的宣讲,有的借助文艺演出、播放宣传片进行宣讲。还从退休老干部、老干部、村民中选调一批基层群众宣讲员,让身边人讲身边事,感受身边的变化,以阿坝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成果激发广大群众凝心聚力推动阿坝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巨大力量。这种与群众、僧尼面对面、近距离、心连心的互动交流,填充了他们的认识盲区,增进了寺庙与寺庙、寺庙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干部、僧人、信教群众之间的团结。事实证明,只有拉近同群众的距离,让群众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才能切实增强基层理论宣讲的可持续性。

(阿坝州委宣传部 胡静)